这是东北的一个边锺小乡村,宁静而安详。时光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这里的人们早出而作,晚归而息,生活简简单单却极赋规律。
这是她第二次到这个小乡村来。响应国家村村通的号召,在这里,以往的黄泥路已经改头换面变成了漂亮的柏油路,车子行走在上面一点都不觉得颠波,相对舒服多了。
加之危房改造项目款项的下拨,这里的人不再住着以往那种青砖黑瓦的平屋了,纷纷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阁,明窗净几,宽绰舒适。
她随着北音附中的慰问团一行,于昨天晚上就抵达了这里。慰问团人不多,总共二十几个左右,就近住到了当地的学校里。
今天上午休整,下午在村子的晒谷场,会有一场文艺汇演。现在,当地的村委帮忙搭建舞台,调音试音。所有的音响器材都是北音直接带过来的,现场质量非常有保障,听说还要录制成碟。
一个上午,工作人员在忙碌着,参演的小演员们在认真的做着彩排。她除了给出一些意见之外,倒没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的。总而言之,所有人当中,她是最空闲的人了。
她决顺着村子绕一圈,算是故地重游,也当成是一场告别吧。
这是他自小长大的村子,生他养他的地方,也是她初次遇见他的地方。在这里,她对他说了一番话,在当年那个小男孩的心里掀起滔天巨浪,在她的引领下,那个小男孩走出村子,与她一起追逐音乐之梦。只是后来,她因了一场变故,抛下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从此与他越走越远,陌路殊途。
“姑娘,你是跟着慰问团一起来的吧?”一个略带苍老的声音在她的耳边响起。
她抬头看去,不知不觉的,她已经走到了一幢三层半的乡村楼房前。楼房的院门半开,一位年逾六旬的农村老妇人站在门口处,拿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她。
这位老妇人虽说满脸皱纹,头发已经花白,岁月不留情的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不少风霜。但声音很亮,年轻的时候声音一定很好。
她认得这个老妇人,他成名后,曾经一家子人接受过电视媒体的访谈。
她是他的妈妈。
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走着走着,下意识的竟走到了他的家门口。
“阿姨你好,我是跟随慰问团一起过来的。”她有礼貌的说道。
听说她是慰问团的,老妇人很是高兴,招呼她进来坐。
她想想反正自己也无事,索性就进去坐坐好了。
屋里,摆设虽然简简单单,但是很整洁很干净。一进门,便看到一张硕大的全家福,悬挂在整整一面墙上。照片上,他挽着爸爸妈妈的手,倚着姐姐,笑得很开心很灿烂。
见她目不转睛的盯着那张照片看,老妇人不由笑了,指着照片上的他道:“这是我儿子,挺帅的吧。男高音歌唱家,上了好几次春晚呢。”
说到这,老妇人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来。
她静静的笑着,替他高兴。如今他出息了,给自己爸妈脸上增光,也算是对得住当年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的所有付出与期待了。
“姑娘,来,喝茶。”老妇人提了一壶茶过来,招呼她喝。老妇人好像很喜欢她,不仅泡茶给她喝,还把自制的一些点心也拿了出来。
“姑娘,吃这个。这个是锋子最喜欢吃的。那孩子自小就挑食得很,不吃甜食,就偏偏这个他喜欢吃。每次他回来,我都会做好多好多,还让他带一些回北京。”
她一看,是一盘自制的糕点,似核桃酥,但是上面点缀了星星点点的蔓越莓,放一个入口,酸酸甜甜,一如她此时此刻的心情。
“好吃吧。”老妇人笑得很开心,因为这是她心爱的儿子最喜欢吃的。
“阿姨做得真好吃。”她是出自真心的赞美。
听到别人的夸赞,老妇人相当开心,想了一下,道:“姑娘,你等一下,我把我儿子的相册拿给你看。”
她刚想说“不用”,老妇人已经起身进屋去取相册了。
“姑娘,你看,这是刘玉锋一岁的时候的照片,这是他两岁时拍的,那是他三岁半的时候拍的......”老妇人指着一张又一张的照片,说给她听。照片是黑白照片,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这么完美的把这些照片保存下来,足以证明这个做母亲的对儿子是多么的疼爱。
看着那些照片,她的眉眼愈发柔和起来。他小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子了,长大以后经过音乐的熏陶,又多了几分温文儒雅,愈发显得的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难怪做母亲的一说起自己的儿子,眼睛眉间全是笑,自豪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