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1 / 2)强汉富商首页

第二天天还未亮透,光线不甚明亮,只能看个隐隐约约的时候,牛牧就催促窦少君起床,赶紧上路。

村子里有几家养鸡的,在窦少君他们路过时,引起一阵鸡鸣,还响起了主人家起夜的声音。

他们天就给村里的报备了,有焦延寿的吩咐,亭长没过多的过问,直接给他们签发了文书。

汉王朝郡国并行,实行乡里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分设伍长、什长,各司其职。百家为一里,设里正,里吏主要由父老、什长、杜宰、里间门等。十里为一亭,设亭长、亭侯、亭佐、亭父、求盗等。十亭为一乡,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

窦少君想要落户丰李乡,需要在丰李乡买一份田产,准备好相关证据之后,报备乡里的啬夫,由啬夫批准,并由乡佐办理迁移手续,缴纳更赋后,才能办理迁入文书证明。

好在有焦延寿帮忙办理,窦少君才能拿到这份文书证明,并且写给窦少君的田产也是焦延寿的,代价仅仅是窦少君捕到的鱼。

其实按理来说,这种情况乡里自行解决就完事了,不用去官衙报备的,只是窦少君的情况有些特殊,他之前是萧家的私奴,并且之前在官衙留了记录的,焦延寿让他进城就是为了去消除这份记录。

等窦少君编户齐民之后,就会按编户,就会按编户征收税赋了。编户的税赋大概由四项:田租、算赋、口赋、劳役。四项之中,主要是土地征收的税赋,按人头算的人头税,这些就是窦少君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必须要付出的。

天慢慢放亮了,路上也有了稀稀落落的行人,窦少君和牛牧这样挑着担背着娄的人不少,挑担的货郎,运货的商贾,卖柴的樵夫……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走了将近两个时辰,窦少君脚都走软了,终于见到县城了。

宜阳县县城不算大,方圆不过十里,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小土城,四周环绕高约两丈的城墙,城墙由夯土建成,上面有箭塔和城楼,或许是有些年成,又或许是技术原因,让这座城显得有些破旧。

窦少君一行人没有遇到什么严格的检查,大摇大摆的进了城,城内的情况也没有窦少君想的那么好。

除了纵横交错直通四座城门的两条主干道之外,里面的民房建筑还是以泥房为主,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木屋和石头搭建的房子,不过屋顶都用上了汉瓦,这些房子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将整个城分成了若干个小方块。

城里住户不下三千户,大街小巷都是人,牵牛的,骑驴的,推车的,挑担的,熙熙攘攘一派热闹非凡的样子,哪是乡下比得了的。

城中心的位置有一栋格外气派的建筑,青石汉瓦,兽首屋檐,鹤立鸡群一般立在城中,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与南城门遥遥相对,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高三尺阔五尺的大匾,其上有几个窦少君不认识的篆书大字,想来应该是“宜阳县县衙”吧。

县衙内是县令、县丞和县尉的办公之地,汉承秦制,县令由中央统一任命,是一县之长,掌管全县政务,除开县丞、县尉、县三老由郡守任命,其他的差役和乡亭里的官员都有县令任命,因此县令在他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权力非常大,可以说是个土皇帝。

此时县衙大堂上,一个中年文士正跪坐在低矮的案牍前,看着一卷刚刚送来的竹简,县丞和县尉静静的站在旁边。

中年人名为方韩,已经在宜阳县做了几年县令了,他看着下面送来的公文,一副愁眉苦脸。

窦少君将焦延寿的名帖递给了一位小吏,说要求见县丞。

不一会儿,小吏就回来带着窦少君进了县衙。

方韩放下手中的竹简,问道:“你就是萧家烧炭坊唯一活下来的窦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