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萧令明一早换了公服入宫请安,一路仍不过揆度今日父子君臣大约当问些什么,答些什么,这乃储君自幼课业--最要紧不过的课业。人大约皆如此,万事倘是习惯了,便是习惯了,这样未尝不是好事。 待方行至中廷,却见魏王同吴王一道而来,吴王本正回答魏王无关紧要的寻常课业问题,甫一见到太子,目中不由一喜,当下兄弟三人见过礼,吴王便笑问道:“殿下也是来给陛下请安的么?”说着又看了看魏王,“二哥和殿下住得这么近,是不是经常碰的到殿下?弟真羡慕二哥。” 魏王笑道:“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殿下如今奔波于詹事府户部两端,只怕尚怠慢了太子妃殿下,臣又何其有幸能得以见殿下玉容?”萧令明笑应道:“二弟这话说的促狭,编排孤来了。” 一路兄弟几人只随意说笑闲事,待至皇帝所居的内寝贞观殿外,三人各自整肃仪容,恭立檐下。少顷,鱼内侍出殿通传说皇帝召见,吴王拉住他衣角小声问道:“陛下起了么?”鱼内侍笑道:“起了,正看西北送来的军报。” 皇帝素有早起习惯,因时令之故,日长夜短,现下业已用过早膳,见太子等进入请安,放下军报一笑道: “长风卷帘春意懒,如今春懒既熬过,便该夏日眼昏昏了。” 三人听天子语气颇为轻快,心下皆是一松,料想西北定无甚要紧军情,便也纷纷笑着道几句请罪之辞,父子几人间气氛一时甚是融洽。 待请安事毕,皇帝亦不提他事,只吩咐二王往各自母妃殿中问候去,却独留太子,萧令明大略已猜出相关事宜,遂静静立于一旁等待皇帝问话。 却见皇帝舒展身体,极为随性地仰卧于榻边,丢个眼色给太子:“叶懋仪那边送的军报,太子也看看。” 萧令明应了一声方捧过军报来看,虽不过边防寻常奏事,却仍大有防患于未然之意,自祁伊始,西北、河朔、乃至中原迁徙来大量胡人,本朝立国来,西北吐蕃便一直乃国朝大患,时有挑衅,至陛下承大统,崔珙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使,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与吐蕃常年混战战于河西北线。此后长达十余年间,双方虽各有往来,胜负难解,边防却一直慎之再慎不敢掉以轻心。而崔珙入相,则为青龙二十五年后事了。 “太子可还记得当初是为何事召回的崔珙么?”就在太子思想崔相公之际,皇帝忽猛可里扯出一段与当下朔方军报干系并不大的旧事,不知这是否可视作父子间的心有灵犀,萧令明有一刹的出神,忙收住思绪,仔细想了想答道: “臣记得当时将军因在一次战役中身中带毒流矢,旧伤每每发作,陛下怜其征伐多载,一身伤病,加之边事稍和,遂召回将军,自此出将入相,乃是一时佳话。” 皇帝点了点头,又问道:“太子记性不坏,崔珙打的最后一战,太子记得么?” 因这桩事仔细算来已近五载,而彼时太子不过十五岁少年人,将行冠礼,诸事历练尚浅,此刻皇帝问得如此详细,萧令明微微蹙眉,想起五年前所阅一则奏呈,方应道: “五年前,陛下曾欲使将军攻吐蕃石堡城,将军上书云:石堡固险,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伺其有衅,然后取之。后来李固准将军自请将兵取石堡城,陛下命崔将军分兵助之,如臣记得不错,这当是将军的最后一役。” 皇帝目稍露赞许,笑道:“朕五年前是让太子看过崔珙上书,太子记性不坏。不过太子不知其间内情,崔珙当是时虽最终奉诏行事,却不尽李固准所欲,李固准之后上书颇有怨言,”皇帝敛去笑意,意味深长地看了太子一眼,“这方是朕下决心召他回来的缘由,放到朕的眼皮子底下,好在崔珙还算识时务,这几载,无功无过,安分守己。” 萧令明忽觉口舌发干,他确是不知这其中曲折,时议虽于明面盛赞将军卸甲还朝,位极人臣,明君良将有始有终,乃万世榜样,暗里却依旧不过以为此举乃天子剥崔氏西北军权,实因崔珙入朝后,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除却河西、朔方仍由崔氏旧部叶懋仪接任节度使,河东、陇右随即由天子下诏新设节度使,如此化整为零,天心不难揣度。 “茶,”皇帝略直起腰身伸手指道,萧令明一面应了句“是”一面忙上前相助,皇帝却咳了几声,只是漱了漱口,继续道:“太子以为崔珙那道上书,可有道理?” 萧令明一时作难,只得含糊答道:“将军许思想者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哼笑一声,沉沉望向太子,“太子还是年轻,身为天子,却指挥不动王师,太子明白这意味什么吗?” 萧令明这方听得一怔,明白过来大半日里皇帝所言所指,皇帝已悠悠道:“他有道理也好,没道理也好,不甘不愿奉了诏,处处掣肘,处处敷衍,”皇帝顿了一顿,又笑问太子,“将在外,朕问你,《左传》宣公十五年里伯宗说了哪句话,太子记得么?” “伯宗引古语,言‘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陛下问的可是此句?”萧令明脑中记起时,已是了然,皇帝看了他两眼,慢慢点了点头,颇具深意地盯着太子道:“这样的边将,太子镇的住吗?” 萧令明听得心头乱跳,垂首应道:“圣明无过陛下,臣受教了。” 他当真受教,言乃心声,此语倒无半点虚假,同皇帝的对答之间,于惊心处未尝不得受益处。萧令明以目视地仍在沉思,猜这不过为今日破题之用,绝不当止于此,少顷,便听皇帝笑道: “崔珙乃帅才,叶懋仪追随他多年,虽不及崔,却也得其七分精髓,西北有他,朕倒也没什么不放心的,只是听说一事,朕反觉忧心。” 萧令明遂接话道:“敢问陛下忧心何事?” 皇帝轻拍膝头,沉吟道:“叶懋仪乃朔方军总领,他底下有员大将名叫陈延,可谓朔方军二号人物,英勇果敢,不过纠纠武将,难免粗鲁些,毕竟如叶懋仪那样的儒将,鲜矣,这二人有些不睦,朕忧心的便是此事,太子怎么看?” 因言及陈将军“英勇果敢”时,皇帝明显略有一顿,再思及方才半日所论,萧令明思忖有时,迎向皇帝征询目光:“一山不容二虎,两将相争,不利军心,确让陛下忧虑。” 皇帝瞥太子一眼:“言与不言,有何区别?君父问你话,你尽东拉西扯,就是不点正题,萧令明,是你的老师,还是圣贤书教的你这么一套心术?一国储君的大道,朕记得朕说过,当为修齐治平,太子倒早早学会了这套!” 萧令明素来习惯皇帝莫名发作,只是今日尚觉父子相处平静无波,正叹难得,此刻唯有恭谨俯首道:“恕臣愚钝,陛下所说此事,臣亦感忧心,余者臣不及深思,恐信口胡言,更惹陛下不快,臣方才已说,圣明无过陛下,此事当由陛下定夺,况且军国大政,臣实在不当亦不敢置喙。” 言有分寸,语分内外,此番话再完满不过,皇帝目视太子良久,缓缓岔开话题道:“子亭复试的结果想必你也听闻了,只是这一试,楚璧隋珍不多,朽木蠢侪倒蔚为壮观。” 听皇帝终点到此处,萧令明竟没由来一松,应道:“臣确已听闻。” “出了这样的事,太子以为该如何论罪?”皇帝神色稍霁,萧令明看在眼中,却是正色回道: “科考取士,关乎社稷根本,如今闹出这样丑闻,臣以为当重惩不贷,以儆效尤。” 皇帝挑眉看着太子:“重惩不贷,太子觉得要重惩何人?” 萧令明不避皇帝目光,微抿了抿唇:“礼部侍郎卢桐,得陛下深信,担为国取士重任,却良莠不分,混淆优劣,辜负皇恩,臣以为,第一担责者,当属卢桐,余者虽不至于此,却亦难逃干系,需各自酌情降罪。” 殿内便安静下来,皇帝缓缓阖目兀自揉起两处太阳,萧令明见状迟疑片刻,仍上前低声道:“陛下是乏了吗?”皇帝鼻音沉重,应了一声,睁眼看了看太子,“太子有这样的见识,朕很……”说着竟忽又咳起,萧令明趋步凑近,抚上皇帝后背好一阵轻揉,终听皇帝喉间发出嗬嗬声,皇帝面色涨得红,费力遥指,萧令明明白皇帝的意思,却不敢离榻,自袖管掏出帕子,劝道:“陛下吐在这上头罢。”说着已将帕子呈到皇帝唇边,皇帝抬目看他一眼,方凑近吐出一口痰来。 看太子这一阵忙碌过去,皇帝此刻方微微笑道:“太子素有洁癖,难为你了。”萧令明忙道:“陛下折煞臣了。”见皇帝呼吸渐平复,然面上却是掩不住的老倦之态,须发早斑白一片,此刻看起来,似是又白了许多,皇帝继承大统时,正是自己这般好年华,三十载间,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萧令明想皇帝这三十载忽觉心酸,恍惚间仿佛榻上不过寻常老翁,一样苍老,一样老则病生,可榻上人又分明是君父,亿兆人之君父。 “太子在想什么?”皇帝一直斜眼看他,萧令明忙回神道:“臣是在思想,陛下当留心圣体,不可大意。臣不孝,虽日日定省,却不察陛下龙体抱恙。”本还欲再多言几句,又怕皇帝想到别处,品咂出其他意味,遂及时止住。 皇帝点了点头:“让太医开几副化痰祛湿的药便是,朕到底是老了,倘是在民间,花甲之人,合该含饴弄孙,白须老儿,还能做什么呢?”皇帝长叹一声,是从不有过的感慨,萧令明听他说的真切,心中亦是惘惘,只得道: “陛下不过小疾,细心调养,定会痊愈。臣记得陛下素爱吟诵曹孟德《龟虽寿》,陛下之心胸气魄,也唯曹孟德可比一二,方才之言,不过陛下一时感慨,臣以为,陛下当放宽心。” “太子越来越会说话了,朕确该欣慰,”皇帝皱起眉头,“只是国家大事,哪一样能让人省心?科考出了这样的事,朕确也是寒心,这一回,复试的结果,到底拂了崔相的颜面,”皇帝语气稍缓下来,“崔相的叔父又是你太子的启蒙恩师,人虽已不在了,朕倒不是个不念旧情的人,博陵崔氏于国家,于朕和太子皆有功,崔纯之复试遭黜不是朕能左右的,朕想过了,再给他家一个门荫的名额,朕也只能做到这个田地了。” 萧令明闻言稍觉意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遂道:“任何人也不能逾越朝廷的法度,法度与人情本也不该混为一谈,陛下如此厚恩,已是崔氏莫大福分。” “至于卢桐,”皇帝看着太子笑了一笑,“他虽未做过你的老师,却对太子向来称赞有加,卢照又是你詹事府主薄,太子方才一口说的板上钉钉,倒是丝毫不念私情。” 萧令明听了皇帝的话,往后退了数步,躬身道:“臣说了,国家法度至上,任何人不得逾越,臣不当亦不敢因私害公。” 朝廷的法度,倘有人可拿来作人情,也只独天子一人,恩出自上,这样的道理,萧太子既拿捏妥当,今日之功课,便可勉强告一段落,他自殿中退出时,才发觉自己后背又腻了层冷汗,萧令明心中亦随之冷却几分,却并未现半分不适,在断续来往宫人的施礼声,依旧如常地走向了另一处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