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奸臣(十二)(1 / 1)快穿之洗白系统首页

至于为何要选择青州,自然是因为穆明在青州的风头与声誉最为响亮。让他以这个地方开始仕途也是穆明自己内心之中的想法也说不定呢?    说起来洛洛还算的上是十分贴心?让他从最为鼎盛的时期开始,看看他能不能真的匡扶社稷?    张渝虽在民间的风评不是特别好,但是也确实没有大错,连水灾都不曾被波及青州,事实摆在眼前,就算是张渝在青州的存在感和作用看上去都不明显,但也算是能够保一方平安的的父母官,所以朝廷在审核的时候评定的是中等偏上。    这种对于张渝与这些年的努力并不成正比,但是张渝这一次也算顺利留在京都留在京城,与上一世相比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对于穆明之事,张渝与张家人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也让洛洛感叹一句张家确实是百年的世家。即便是在面对穆明在做了刺史之后来特意前来拜访时所表现出那种暴发户的嘴脸的时候张渝也不曾有见不悦。    对于穆明之事张渝并没有多少的在意,这让她想起上一世张渝即便遭遇贬谪,前程尽毁也不见其有怒色。不得不说,张渝确实算的上一个君子。    但是对于洛洛前去宜县上任的时候,张渝则是对洛洛进行反复教导。浑然没有人前人后那等淡然超脱的样子。所谓关心则乱。这些洛洛当然明白。    只是唯一让洛洛不能接受的是那就是张渝已经有意无意的提自己的婚事,洛洛毕竟是一个女子,灵魂被强行塞到一个男人的躯壳之中,平日的不便洛洛还稍微能应付一些。房中的两个通房丫鬟她可以不碰,毕竟也是无关紧要。    但是如果事成亲,那就是有些事不得不为,想到这一点,洛洛真的很慌。而且还是前所未有的那种慌张。    在洛洛上任之前成婚自然是不可能,所以至少婚事也要放到四年之后,四年后也才有二十三四的年纪,虽然不早,但是也算不得有多晚。    张渝对于这件事还暂且能够容忍一二,所以这一次并没有直接去威逼利诱。也没有给洛洛扣着帽子。但是也有明确说明,在去宜县任期满了之后,就必须要考虑这件事。    对此,洛洛则是表示毫无压力,反正她在这个世界也不会真的再待上四年,因为她不相信穆明真的能够这么沉得住气,四年之内不犯错?    洛洛在宜县有条不紊的做着身为一个县令应该做的事,地方不大,管起来也并不麻烦,这个位面的灵气还算充足,洛洛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吸收灵气之事。有很多事情讲道理用权势就能解决,但是当二者都解决不了的时候,强硬的拳头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所以每次任务的时候,她从来都不介意给委托者留下一个强健的身体,这样也算不枉费委托者的一番付出。    穆明带着贺楠衣锦还乡,那可事青州刺史,地方最高的长官。他带着贺楠和穆母住进了刺史府中,在他眼里,好像原先属于张澄的一切,到现在已经全然到自己手里。    张澄通过投机取巧暗中逢迎取得状元的功名又能如何?还不是一个县令到头。天子是识才的,知道什么是鱼目,什么是珍珠?    穆明从来都觉得自己是被埋没的珍珠。    此时的穆明甚至想着几年之后就封侯拜相、加官进爵。甚至,打败张家。    其实在,穆明的心中仍旧对当初自己跪在文华堂门前之事耿耿于怀。他在心中一直厌恶甚至鄙夷张家人那种高高在上的样子,鄙夷张澄的那种云淡风轻什么都不在乎的姿态。所以,他要打败张家,他要成为顶级贵族。    这样的想法一直充斥着穆明的内心,慢慢的发酵,甚至这个想法在穆明的心中渐渐的变的疯狂起来。    穆明为青州刺史乃是众望所归的事,毋庸置疑在穆明回到青州之初,青州的百姓对于这位众望所归的父母官怀着满满的期待。    穆明也没有让那些看好他的人失望,在他衣锦还乡之后没多久,就下令让人重新修建文华堂的藏书阁。顺带着又重修了下文华堂内的陈设。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修建文华堂藏书阁之事很快提上章程,折腾完了文华堂后,见城西居住着大批量的流民,便又开始为那些人修建房子,后面又开始了一系列的修路、修桥,听着百姓们称赞的话语,穆明的心中也流露出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穆明根本就压不住下面的那些官吏,他身为刺史在青州自然不会有人明目张胆的唱反调。但是暗地里的勾当,穆明怎么能防得住?    小事情上大家当然愿意陪着穆明闹闹,将人给哄住,大事情上着些人沆瀣一气串通好去直接对于穆明做出错误的引导。    比如快要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若是按照以往,张渝会以县衙的名义只收一成到两成的利息将日常用来应急的粮食先借出去,到秋收的时候再还回来,还能多得一笔收入。    而且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百姓的负担,要知道向一般的富户去贷款,所收的利息都是要在四成到五成之间。可以说百姓一年的忙碌,如果风调雨顺也只是够去还贷而已。    以前张渝是青州刺史,身后还有张家这个后台,青州的一般富户自然不敢惹。但是现在换了毫无根基的穆明,事情似乎也能有机会有所转变。    况且,官府发放只收两成利息的贷本就不是朝廷的政令,而是张渝的自作主张。所以今年到了这个时候,下面的官吏们对于这件事根本就没向穆明提。而且是将穆明的注意力引到另外一家需要修葺的庙宇上面。    百姓倒是想闹到衙门里,但是,穆明根基薄弱,根本就没有可用之人,真正的青州百姓根本就没有见到穆明的机会。    而当穆明沉浸在“勤政爱民”的假象之中的时候,民间对于穆明就已经开始怨声载道,而这个时候穆明的日子过得似乎也还算不错,听着‘颂扬’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