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实施年产2550万件减震元件生产线项目。”马涛说。
“详细说说。”郑宇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马涛终于靠近了他的目标。
“这几年,勤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一直在稳步提升。缓冲块是减震元件中的核心产品,也是勤凯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而且竞争优势明显。目前这一块的业务规模在同行业排名靠前,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位居前列,同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借外力,把这个产品做大做强。”
这次见面,拉开了勤凯公司与公司合作的帷幕。
马涛要引进外部资金对勤凯公司进一步重组的设想,很快在曙光院内传开。
“你要进行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人家投了钱就成了公司的主人,将来的勤凯公司到底是谁的?”
“马涛究竟是在进行产业整合,还是在进行资本运作?”
“听说勤凯还打算上市呢。”
“如果未来考虑上市,是打包还是独立上市,到时候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大家的关注、担心和质疑是有先例为依据的。
这些年,国内市场上善于玩资本腾挪术的大有人在。那些所谓的资本大鳄运用种种不法手段,大搞什么资本运作、企业并购,由此导致多少企业被掏空,多少呆账坏账积重难返。从创维高管集体落马,到中航油前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被判刑,再到科龙电器当家人顾雏军出庭受审,无一不在国内企业界引发“地震”,暴露出了许多国内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这个阶段的企业改革,的确是有人在利用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机会,对长期滞后的企业产权改革进行大规模突破,这无疑触及了大多数人的敏感神经。”
马涛向林院长汇报自己新的想法后,林院长带着顾虑说了上面一段话。
“勤凯赢利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的提升,我们现有的股本金根本撬动不起来。”马涛说。
“你设想的这种进一步改革重组方式,已经使勤凯公司从我们刚开始的内部主导型,逐渐演变为出资人主导型了。这一步确实有点快。”林院长说。
“看准了,就应该大胆干,这不是当初成立子公司的初衷吗?”
按照马涛的入股比例,对勤凯子公司的经营决策,马涛的话是有着决定意义的。
马涛已经看准了。
他把年产2550万件减震元件生产线项目招股说明书给了郑宇,说明书中载明:项目总投资169亿元。
在公司董事会上,郑宇这样向董事会介绍和论证与勤凯合作的可行性。
“我们向勤凯公司注入资金,这种以较小成本撬动整体产业的操作,是时机、条件成熟的共同结果。勤凯公司的商标、土地使用权,以及优秀的技术团队、一系列专利技术和营销网络,这些无形和有形资产,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
“勤凯的这次招股项目,将投资新建十条减震元件生产线,建成后将形成2550万件减震元件产品的产能规模。这个规模,比之前提高了将近一倍。按照勤凯公司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这个项目也将使我们有了新的发展一翼。”
公司与勤凯的合作终于达成。
两个月后,双方签署的勤凯公司股权转让合同中明确
双方决定联合开发2550万件减震元件产品项目。
公司此次共向海东勤凯公司注入资金14亿元。
至此,勤凯公司各股东持股比例为:曙光院控股28473,公司持股2344,其他持股者为自然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