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秦良燕一双黑宝石似的眼珠子凝视着他,表情相当严肃认真,说话也十分坦诚,让人由衷觉得她所说的,确实是她的肺腑之言。
郑海涛想到了前几天秦良燕还想买个丫鬟回家。
相比之下,“打赏下人”还算是勤俭节约?
秦良燕生的是少奶奶脑?
郑海涛觉得不能让秦良燕这种奢侈浪费的习性继续下去了,硬是压下心里那突突直冒的小火苗,耐着性子对她进行了一番金钱经济教育。
现在城镇的普通职工工资,一个月是四十块钱,只有那些年纪很大,或者是级别很高的,比如工程师之类,才能有五十块钱。
也就是说,哪怕是一个有工资领、吃皇粮的,这种人算是上等人了,一天的收入也才一块三毛钱。
那普通的农民呢,一天的收入说不好,他们的收入只能是卖点自家种的菜,卖点粮食。
一个农民的收入来自哪里呢,种下来的粮食首先要交公粮,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剩下的还得首先保证家里一年的伙食,然后再剩下来的,才可以拿出去卖,当年的新米市价一毛七左右。
前些年都是大队部集中起来耕种,最近几年改进了,分田到户,一户有五个壮劳力的五口之家,大概能分到10亩水田。
一亩水田如果精心侍候,风调雨顺,收成好,能收六七百斤水稻。
一百斤水稻能出大概七十斤大米,七百斤水稻能出大约五百斤大米,十亩水稻能出五千斤大米。
感恩城天气温暖,一年可以耕种两造水稻。
也就是说一年下来,一个五口之家,能收获一万千斤大米。
一亩地每造得交一百斤的公粮,这一万斤大米里就只有八千斤是自己的。
秦良燕心想这不挺正常吗,这交公粮,比起大明的税,那可是轻多了 。大明的农民除了交苛绢杂税,还得服徭役啊。
秦良燕迷惑了,“八千斤大米,一斤一毛七,那不是有一万多块钱了吗?那万元户也只没什么了不起啊?所以我打赏一毛钱,是真的太少了!难怪她不接!”
她想起了公园门口把她错认成冯程程的那个万元户,那神气摆阔的样儿,她还以为万元户就跟大明时的万户侯差不多。
郑海涛的经济账科普到一半,被打岔了,差点没断气。
“这八千斤大米,不用吃了?五口之家,五个壮劳力,一年得吃掉多少粮食啊?干农活的,平时又没有什么荤菜吃,一天一斤也只能勉强吃个不饿。”
“一人一天一斤米,一年就是365斤米,5人就是2190斤大米,八千斤减去2190,我就算还剩下六千好了。每斤大米如果能卖到市价一毛七,一共是960块钱。分到每个人头上,是每人192块钱。”
“192块钱再分到12个月,每个月16块钱。16块钱再分到30天里,每个人挣5毛3分钱。也就是说,一个农村壮年男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除去他自己吃的大米,他一天只能挣到五毛钱。”
“这五毛钱三分钱,你想吃一条鱼,一块肉;孩子生病了要看病;想扯块布作衣裳,全都得精打细算,从这五毛三分钱里抠出来。你说说,你要是家里管钱的,你买条那么大的鱼,请人一顿就吃光,还随手打赏别人一毛钱,你这叫精打细算?”
秦良燕很震惊。
华国在她眼中看来无比繁荣,比她所熟知的大明不知道繁华了多少倍。
老头子这么一算,收了一万斤,供自家吃以后还有六千斤余粮。果然是太平盛世啊!
有了六千斤余粮,即使第二年颗粒无收,也可以保证全家有饭吃。
还剩下两千斤,可以撑到第三年收成。
比起大明的农民,华国的农民真是幸福太多了!
几千年来,辛苦劳作的农民们不就是盼着家有余粮么!
华国的农民,有的可不仅是一年余粮,干一年能留吃两年半的余粮,这可真是富足啊!
秦良燕再一次庆幸她来到了好时代。
她也更有信心,能在这个时代里挣到锦衣玉食。虽然起点有些低,不再是将军府的大小姐,但那是靠着祖辈的,现在是靠她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有一种亲自打江山的成就感。
“爸,我知道了!一定勤俭节约!”秦良燕从顺如流。
郑海涛没话说了。
这个儿媳妇,虽然天生一副懒骨头,在家里啥事都干不了,还天天想着丫鬟少奶奶、打赏下人那一套,但有两样特别好。
第一就是人长得特别好看,第二就是从来不顶嘴,总是一副温顺的样子,说啥她听啥。
郑海涛突然间有了一种养成的成就感,这是他在郑利兵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感觉。
郑利兵是他四十出头,半截入土了才得的独苗苗,爱若珍宝,不免骄纵了些,要啥给啥,等到大了,觉得养得有些歪,再想纠正,已经迟了。
郑海涛说话,儿子想听就听,不爱听就不客气地驳回来。
很多时候郑海涛觉得,他和儿子反过来了,儿子是当爹的,而他是给人当儿子的。
见着秦良燕这般恭顺的样子,郑海涛十分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