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末,续霍村牦牛养殖场扩建项目终于动工,看着一车车材料及一拨拨工人,达瓦的心情激动喜悦,甚至食欲大增。
现有的十几头牛,已陆续寄养在了群众家。
寄养,即是将村里的牛暂时交由群众喂养,并签订合同,每天根据寄养数量给予群众一定补贴。
根据项目设计,建成投产后的养殖场将实现年出栏牦牛300头,存栏500头,是现有养殖规模的几十倍。
“师傅,施工过程中能不能尽量使用我们村的劳动力?”达瓦找到施工现场负责人,说明来意。
“当然可以,但恐怕只能当小工,技术工嘛……”他欲言又止。
达瓦心领神会,“这个就算让我们干,也干不来啊。”他爽朗地笑。
“那大概能解决多少人就近务工呢?每天工资有多少?”
“这不好承诺,工资的话,小工100多吧。”
“100多?那是多少呢?101也是100多,199也是嘛。”
俩人礼貌而不失尴尬地彼此客套了一番,最后议定先期带动10人务工,每人每天120元。
“这个只是预估,具体价格得老板定,你也知道,我只是负责现场施工的。”
“理解理解,可以的话您也帮忙说说,能再加点最好。”达瓦说完,马上折返村委会,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不少,但外出务工者寥寥无几,往根里说,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宁肯放牛晒太阳,绝不外出谋发展”,这是村里的“懒”症,得治!
村两委干部很快被召集了起来,达瓦直奔主题,“虽然现在只能解决10人务工,但好歹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务工一定要宣传到位。”他强调。
村书记旺堆一面用牛毛不停地搓着绳子,一面若有所思地发言,“现在正是放牧的黄金时节,怕是不一定找得到人。”
“放牛一天能收入多少?”达瓦问。
大家不作声,但心里清楚,传统放牧已延续了不知多少年,就像内地北方种小麦、南方种稻谷一般,农忙时节,哪里有人愿意务工呢?
这种思维,不仅深深扎根在群众思想中,村两委干部同样身陷误区。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了,大家可以看看,咱们村里谁家靠传统放牧致富了?再想想村里的几个外出经商的中年人,这么鲜活的例子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要切实解放思想,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洪水猛兽,要逐步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只有‘走出去’,才能‘富起来’,只有‘富起来’才能‘走得远’,何况现在不用‘走出去’就有活干,凡事开头难,我们得抓住机遇,只要现在有人去,大家看到好处,就会主动参与,对,村两委干部要带头,凡是家里有富余劳动力的,必须去务工。”
达瓦的“命令”得到了有效落实,第二天,除村两委干部家属外,另有十余人愿意在牛场务工。
“达瓦书记,一天120还是少了点,能不能跟工地老板说说。”村书记旺堆走到达瓦身旁,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村里威望极高,这般提议也着实代表了很多群众的真实想法。
他接着说,“要是工钱高点,还有很多人也想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