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对此比较满意,他拿过这些人的注色经历粗略一扫,军籍里用的都是春秋笔法,一般聊聊几句话就胡弄过去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如镇海军节度使刘延庆,燕山之役时身为都统制却领兵不战自溃,事后被贬到筠州安置,金军大举南侵之前才官复原职。
不过他资格够老,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本身又距离太原比较近,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该用还是得用,用好了说不一定能建奇功。
所以赵桓口授的第一道旨意就是任命刘延庆为河东路制置使,同时在原来镇海军节度使的基础上,另外再加检校少保之衔,厚赏之下,不怕老小子不卖力。
除了他本人之还有两个儿子刘光国和刘光世,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让他们父子三人各领本部人马自南向北驰援太原。
因此赵桓口授的第二道旨意是任命保宁军承宣使刘光国为河东制置使选锋军统制,带军职为奉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任命奉国军承宣使刘光世为游奕军统制,带军职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安置好名为主力实为偏师的刘家军,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其实赵桓本意是想任命种师中为河东路制置使,他始终认为若是单论实战指挥能力,种师中很可能在其兄种师道之上,可惜种师中到目前为止还只是相当于侍从官级别,资望和位号都太低,没办法压在建节多年的刘延庆头上。
因此赵桓接下来口授的旨意是任命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奉宁军承宣使、秦凤路经略使种师中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宁国军节度使、河东路制置副使,从承宣使到节度使,对于职业军人来说是质的飞跃,从此以后种师中应该可以直起腰杆走路了。
按照赵桓的初步规划,河东路制置副使统辖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八千人马,自黎阳渡口北上,逾过相州和邢台之间太行山,抄捷径驰援太原。
这样一来,就只能在滑县大本营就地取材了。
接下来是确定各军统制人选,赵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决定任命左武大夫、荣州防御使杨可胜为前军统制,落阶官为荣州防御使,并兼带御器械之衔,以示圣眷优宠。
先不说带御器械这种昭示着天子近臣的荣衔,仅从遥郡官直接升到正任官便是超擢中的超擢。
赵桓之所以如此慷慨,一则是历史上的杨可胜堪称是真正的智勇忠义之士,二则黎阳之战全歼阇母两千合扎猛安,其出力甚巨,这些殊荣自当受之无愧。
与金国东路军浴血鏖战的这些天,除了杨可胜之外,其它如马忠、吴革、张俊、李孝忠以及马彦传也都可圈可点,因此赵桓接下来口授的旨意分别是任命武功大夫、徐州刺史马忠为左军统制,迁升为右武大夫、成州观察使;任命武德郎张俊为中军统制,迁升武经大夫、吉州刺史;任命承节郎李孝忠为右军统制,迁升修武郎、阁门宣赞舍人;任命阁门宣赞舍人吴革为后军统制,迁升为武德大夫、忠州防御使;任命武翼大夫马彦传为前军副统制,加遥郡官为康州刺史。
六人当中只有李孝忠没有加遥郡,没办法起点太低,自从九品承节郎迁官七阶才只到正八品修武郎,身份太低难以服众,赵桓特意给他加了一个从七品阁职一一阁门宣赞舍人。
至此河东路制置使、制置副使及其麾下统制官都配齐了,另外还有几个人也得提前安排妥当,不然将来要用的时候不赶趟。
一个是天章阁直学士、知太原府张孝纯,此人可是举足轻重的地方守臣,让他升职为资政殿学士,再兼任河东路制置使司判官,这样既能调动自身积极性,又能主动协调本地与援军的关系。
另一个就是童大王的心腹干将一一镇西军承宣使、太原府马步军副都总管王禀,赵桓准备赏给他一个河东路制置使司都统制的头衔,真正实领其事的则是跟随河东路制置副使麾下五军行动的提举一行事务。
赵桓决定把这个重担压在文武兼备的将家子折彦质身上,让他由直龙图阁升职为右文殿修撰,由亲征行营司勾当公事转任河东路制置使司提举一行事务,别总说上天不给机会,给机会能抓得住才行啊。
名单里还有一个叫陈规的人,赵桓口授的旨意是让他由龙图阁待制升职为枢密直学士,由权少府监转迁河东路制置司参谋官,序位在正使刘延庆、副使种师中和判官张孝纯三人之下。
现在看好像对陈规的安排是步闲棋,其实赵桓心里最清楚,这老头既是屈指可数的军事技术专家,也是守御城池的大师,将来兴许会派上大用场。
名单里还剩下最后一个人,也是之前在聊天群里公开择选援军大将时,呼声最高的一位:熙河路经略使姚古。
历史上姚古曾任河东路制置使总兵以援太原,他本来和时任河东路制置副使的种师中约定好了进击日期,结果却逾期不至,错失战机,间接导致种师中兵败战殁。
有鉴于此赵桓不可能让姚古担任这次救援太原的主帅,前不久姚古的养子姚平仲在牟驼岗一役中以身殉国,正好以此为借口让他送子回乡归葬。
赵桓口授的最后一道旨意是任命熙河路经略使姚古为陕西六路宣谕使,加检校少师之衔,让他在陕右关中延揽人才,招募将士,源源不断为前线输血。
除此之外,赵桓还特意封赠通侍大夫、武安军承宣使姚平仲为武安军节度使,既达成了姚大将军梦寐以求的平生夙愿,也算是兑现了自己当初许以茅土节钺之赏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