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上达中枢(2 / 2)万历外史首页

冯保道:“臣记得,曹金的那份章奏臣也带来了。”说着将一份章奏呈给了皇帝。

万历接过来看了看,见上面还有他写的朱批,只是“知道了”三字。

不多时张居正便过来了。作为皇帝的首席讲官,日讲时即便不给皇帝授课,却也不离左右。一般他会在文华殿西厢房内处理公务,皇帝批阅章奏如需咨询,便进暖阁为其一一明白敷奏。

万历请张居正落了座,将自己欲整顿卫所兵务的打算说了。

张居正道:“陛下所虑甚是,卫所、兵务的整顿势在必行。然臣以为事有轻重缓急之分。眼下九边尚算安定,东南亦无倭寇之患。应当趁此机会,肃清整治,厘清田地税赋,待国用充足,再着手兵务,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万历点头道:“张先生此乃老成谋国之言,朕知道了。”顿了一下,又道:“据任春元所奏,那个杨古井于农事颇见成效,张先生以为如何?”

眼下万历只是学习理政,司礼监送来的章奏中只是一部分,拣选的均是重要或重大的事情。关于“杨古井”的章奏,他已经看到两回了,便知辅臣对此还是很重视的。

张居正道:“前一回随陕西巡抚章奏一同送来了四个杨古井,臣已让工部拿去试了,用来汲取井水确是好用,且打制容易。诚如曹金所说,每个所费不过一两四钱。陕西除关中之外,田地多有不便浇灌者,若能就地掘井,以此物浇田,当能多产粮食。臣本待等秦州夏收再观其具体成效,而依任春元所奏,倒是不必再等了。”

万历道:“那依张先生之见,应如何推行?”

张居正道:“陕西田地多有行大亩者,可先择几府,推行杨古井浇田,同时丈量田地,废除大亩。以臣之见,可由巩昌、临洮、延安三府开始。”

其实张居正最为看重的,并非“杨古井”,而是曹金、任春元的章奏中提及的大亩。他一直想厘清天下土地,由此增加国用。而陕西的大亩,有时是因土地贫瘠为税赋平衡所划,有的则是以大亩行隐匿田地之事。若能以此为契机,将这些土地都丈量清楚,可征税之田至少能增加三到四成。

陕西有延绥、宁夏、陕西、甘肃四镇,又有秦、肃、庆、韩四藩,民力实已不堪重负。此举若能收到成效,虽不敢说让陕西自给自足,至少也能大大减轻朝廷的负担。张居正所提议的三府,也是刻意绕开藩王土地。临洮虽有肃藩,却正可作为过度。待三府土地量清,再推至平凉、庆阳、西安储府,便不至于一开始便受到太大阻碍。

万历点头道:“就依张先生之见办理。”又道:“想出这杨古井的,据称是个神童。还有那个打制此物的军匠,不以此牟利也很难得。是否应当褒奖此二人一番?”

陕西巡抚曹金的章奏中,附有巩昌府张九歌、秦州吴直两人的呈文,里面提到了杨铮和古常勇,因而万历有此一说。

张居正道:“陛下圣明,那二人应当受到褒奖。”

万历道:“那神童是叫杨铮吧?”拿起章奏看了一眼又放下了,“可赏他些什么呢?”

张居正微笑道:“以臣之见,奖赏不应太过。那杨铮既然有神童之名,走科举正途才是道理。他家中贫困,可免其税赋,让其安心即可。那名军匠,可让其转籍做民匠,专心打制杨古井。”

对于所谓的“秦州神童”,张居正是一点都不在意。他张首辅就是大明有数的神童,十二岁中秀才,十三岁便可中举,只是因年纪太小被压了一科,到了十六岁考中举人。若是会试不分南北榜,整个陕西恐怕都出不了多少进士,更何况是一个小小的秦州神童,说不定过几年就泯然众人了。

至于军匠转籍,当可算是个大恩典。大明军户除籍极难,除非是做到张居正这样的阁臣,有些做到尚书的,家中都不能除籍。不过由军匠转成民匠,仍然还是工匠。卫所弊端张居正自然知晓,无非是让古常勇能够安心办事。

万历与张居正议过了事,又稍歇了一会,便到殿中开始习字。他五岁虚岁开始,对书法颇为喜爱,由赵孟頫的字学起,如今已极有章法。每天学习,只有这写字的时候,他心中是最为平和喜悦的。

侍书官在案上铺了纸,万历润了笔,随手写下“杨铮”二字。对于这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终是不禁感到有些好奇。

:按通俗习惯,以年号代称皇帝。本章中万历所处理的第一份奏章,是隆庆六年六月二十九上呈的,因情节需要移到了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