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农户,那些隐户也提前告知,上了籍贯之后,与寻常农户一样的条件。
在清算了耕地之后,接下来就是分地。按理来说他是现代人,可以学习的土地制度很多,但是要符合这个时代的话,还是得屯田制,统一安排,提高效率。
毕竟这时候天灾不断,而且赵准需要应对北方士族的反扑,想要应对这种反扑,他必须保证自己的后勤。
若是分地给百姓,让他们自己耕作,他们就会有争斗,比如灾年争水源等等,若是屯田统一安排,就可以迅速解决这种争端,免得引变成械斗。
再者任由百姓耕作,一亩地也就一石五左右,就这八十二万余亩耕地,总共也就一百二十多万石,这上交税收三到四成,也就是三十六万到五十万之间。
除去百姓消耗的口粮,损耗,粮种,赵准可以收购的粮食不会超过四十万石。也就是说赵准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最多也就九十万石左右的粮食可以支配。
这还得去掉官吏士卒俸禄,那么可以用作军粮的粮食就不多了,他总得存储一些粮食应对灾年吧?所以赵准需要屯田制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生产量。
而且屯田的话,可以锻炼官吏们的组织能力,闲暇时可以组织青壮锻炼,随时可以组建军队,这个制度对于赵准来说是最实用的。
再者不管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采取了这种制度,使得自己实力迅速提升,可见屯田是经过了实际检验的,他直接拿来用,省时省力,使用新制度,他还需要时间去试错,可他耽搁的起吗?而且他自认为除了系统和一些见识外,他的能力是比不上诸葛亮和曹操的。
赵准在洛阳就和田丰,贾诩讨论过这个屯田制度,屯田制也不是汉末首创,在战国,秦汉已有实行,三人基于前人的基础进行了讨论,补充,最后确定整个制度。
以赵准现在的情况,他只需要发展民屯,军屯是因为百姓劳力不足而不得已为之。他麾下三万余禁军都是脱产职业军人,岂能拿去种地?
不过,曹魏的屯田制剥削严重,到了后期弊端很大,因此,赵准吸取经验,每村设置一个屯长,由他和村长负责督促百姓耕种,兴修水利。
每个县设立屯田都尉,一郡之地设立屯田校尉,一州设屯田中郎将。
各村耕作都需要严格按照屯长的指令行事。或许会有人觉得没有人会比他们更会种地,但是赵准好歹也是经历过信息大爆炸的人,对于精耕细作一事也有耳闻,他不需要做出太多改变,只需要在沤肥,轮作上做出些改变就可以了。
而且他还有一群优秀的工匠,那么制作曲辕犁以及各种水车等等都不是问题,还有什么脚踩的脱粒机,一些简单的木制农具他完全可以和这些工匠探讨制作。
耕作有没有出现问题,自然有都尉巡查各地,查看各屯耕作情况进行上报。只要数据比对就可以知道哪处出现问题。
赵准总共四万余大军,其中近万人是张辽带着去幽州征讨张纯张举所带去的军队,他们都是河内郡以及河南尹两地的良家子,家眷也跟着来了太原郡。不过他们之前是郡兵余三万多禁军战斗力不在同一个层次。
他将一万兵马分散出去,每两个什带一个村屯田,至于都尉都是他的幕僚担任。至于队长,屯长,军侯等军官暂时返回晋阳城,等待明年的征兵后,再去领兵。
这些军官返回晋阳也不是无事可做,他们需要参加赵准开办的军校进修。
第一个就是思想工作,至少要给他们树立一个目标,那就是拥护赵准,保护百姓等等。第二个就是读书学习一些基础的兵法理论。
在确立框架之后,屯田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和百姓该怎么分?曹魏屯田是使用官牛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五五对分。
不过赵准和曹操的情况不同,所以他觉得可以适当给百姓一些利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他觉得借用官牛的,官四民六,使用私牛者,官三民七。
这样百姓积极性提高,家里也有多余的粮食换钱,那他就可出政策收粮,他给的价格也就是市场平均价,如此百姓口袋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消费,促进商业,行成良性循环。
赵准肯定会鼓励商业,但也会收取足够的商税。在并州,他无须担心商业,等他收服南匈奴,攻打鲜卑乌桓,夺取他们的牛马羊出售给中原,就可以获得大笔钱财,而且那些商人也会不畏艰险跑来并州进货。
况且他还是凉州牧,等并州稳定他就进军凉州,并且打通丝绸之路,因此,他的商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