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气温(2 / 2)大明公务员首页

“还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说淇水之竹,战国策等说,也说此地竹林造箭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在汉代,河决,汉武帝尽伐之,以塞决口,淇水之竹,也就不见了。而今彰德等地,也没有大片竹林。有大片竹林的地方是哪里?是长江以南。”

“这种种现象,让我产生了好奇。那就是古代不同时间,气温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时代有温度如何?气温对于这个时代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于是我就做了一些研究。也算是有所得,今日方才敢请诸位品鉴。”

“但是做这个学问,首先要有一标准。我设定冰水混合物为零度,水沸腾的温度为一百,其中等分,得到人的体温三十七度,春天十几度,夏天三十几度上下,等等。这些都不是太严格的。这方面我还希望有更好的工匠,为我提供能够直接测量温度的仪器,才能更精准的研究。当然了,这是题外话。”

“最后得出这样一张表。”

随即,何夕一招手,在门外侍立的王千里,将一个纸筒拿了出来。何夕打开,取出一张大纸,让人钉在黑板上。这不是别的。正是从上古到明代,气温变化表。

这当然不是何夕的研究成果。

而是竺可桢的研究成果。

他手机之中,就一本解释这方面的书籍。他最大的收获也就是这一张图表。他只是截取了一段。在上古到战国,中间只有一个极速下降随即极速上升的时间段,在何夕看来,大抵对应平王东迁前后,然后就是气温缓缓下降,在三国时期又有一个极速下降的时期,在此之后,气温是缓慢上升。到隋唐时代变成平行,然后在北宋末年极速下降。在南宋时又有所回升,随即元末明初也有一个下降,也就是而今这个时代。

其实,这幅图出来,不用何夕怎么讲解。在座这么多学子,就有自己的想法。

毕竟,眼前的国子监监生,没有一个是小孩子。虽然对历史研究不深。但是最基本的朝代的起始与终结,其中是治世还是乱世,还是知道的。

即便连宋讷此刻也震撼得说不出话来。他甚至无法去评价这一幅图,宋讷也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上来解读历史。忽然觉得自己浅薄之极。但是随即他又回过神来。心中暗道:“此法是有可取之处,用来解释天意最合适不过了。朝廷清平,则老天庇佑,朝廷乱政,则天厌之。”

无数人有无数解读办法。

每一个气温下降的时期都是乱世,是可以解读为,气温下降影响粮食生产。粮食不足影响朝廷稳定,从而进入乱世。但是也能按照宋讷这种天人感应的解读办法。那就是朝廷无道,天意弃之,所以气温下降了,然后种种乱象,朝廷灭亡。

不过,即便宋讷存了这个心思,此刻也开始专心听讲了,好像一个最虔诚的学生,将何夕讲的每一个要点,都铭记于心,准备今后用来驳倒何夕,然后继承他的学说,进行自己想要的修改。

其实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只有胜利者才能流传下去。至于胜利的学派之中有一些其他学派的东西,也是很正常的。反正他们有最高话语权。

不过,何夕并没有直接讲解这一张图,而是先说明表格与数学。说道:“很多学问做到细微之处,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很多细微的表述无法进行下去,其实之前很多文人笔记之中,也是提高气候的问题,但仅仅是一爪半麟,为什么他们不继续研究下去了。是因为没有数学工具。数学是最精准的。只有数学才能最精准的表述各种现象。”

“所以,我建议不管研究什么,还是未来当官。数学方面,决计不能太差。毕竟,文字可以欺骗你,言语可以欺骗你,但是数学不会。”

“回到这一张图上,首先我要说明,因为手头数据不够,还有气温这个概念,是我创的,至于测量气温的工具尚且没有。这都是估算。所以存在误差,毕竟这上面起伏这么大。但实际上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不过一两度而已。”

“我也希望将来你们能够修正我这幅图了。”

“我们接下来要说,如果确定各时代温度的办法。”

何夕随即开始讲解,测定各花侯开花的温度,各植物生长的温度,从历史文献之中寻找各地植物,还有大树的年轮等等,一系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