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章 如何赚钱(2 / 2)大明提刑官首页

从此之后,威震百年战争的英国长弓战术,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欧洲战场上消失了。

第四招,新兵在前,老兵在后,不留活口。新兵在前是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不留活口是为了避免抓俘虏,导致队形给我摆好。

好了,就这么简单,你看是不是一学就会?哪里需要去背什么唐诗宋词,掌握一大堆现代科技,就凭这4招,你就可以驰骋天下!

所以只要你看到这里,你就可以穿越了,从此加官进爵,每月一个亿小目标玩一样,人生从此灿烂无比,最终能名耀千古,说不定我已经在历史书上看到过你的名字。

哈哈,当然这只是开玩笑了,但是不知道你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当一个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都是由外国人组成的时候,那么对于国王来说,要想保持自己的权威,最重要的是什么问题呢?

很显然,那就是要有钱。从此以后挣钱就成了国王最重要的事,可是欧洲的国王怎么样才能挣到钱呢?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收地租。

但是问题是,欧洲的国王和中国的皇帝是截然不同的,不论是法王还是英王,他们只拥有国内的一部分土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其他贵族手里,所以这让他们的地租收入相当的寒碜。

我们就以英国为例,1509年,英王的土地收入只有4.2万英镑。但是1513年,他们和法国人打了一仗,就花掉了60万英镑,差点把当时在位的亨利八世给逼疯了。

而且当时欧洲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和中国还是不是一个概念,向贵族们增税依然是很困难的,亨利八世就碰了一鼻子灰,贵族们组成的议会不批准,让他虽然恨得牙痒痒,但也没辙。

后来他为什么打起了教会的主意?离婚其实只是一个诱因,真正的原因是英国教会每年有27万英镑的收入,早就让他眼红得不得了。

法王的情况比英王好不到哪儿去,靠土地收入连塞牙缝都不够。所以欧洲的国王和中国的皇帝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他们满脑子都想着如何创收。

英王先是靠抢劫教会的财产,后来又靠羊毛出口,混不下去的时候,不仅仅到处借钱,而且还出卖王室的土地。最后到了伊丽莎白的时候,就直接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因为一场苏格兰战争,就花掉了200万英镑,你说让她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

法国的情况比英国好一点,因为法国的中央集权搞得更彻底,所以法王能够向贵族们强征战争补助金,又让国民缴壁炉税,开征了5%的商业税,最后又搞起了盐业专卖。

但这还是不够用,所以法王又打起了货币的主意,给金银里掺铅掺铜,最不要脸的是,他向犹太人借钱,还不起钱以后,就把对方驱逐出境,也是什么下三滥的手段都用完了。

所以为了生存就必须搞中央集权,而搞中央集权,欧洲的国王们就必须要用雇佣军。因为用了雇佣军,就需要更多的钱。为了挣更多的钱,就需要更大的地盘,就要频繁地征战,就需要更多的雇佣军,还要更多的钱……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国王们渐渐明白了,只有商业才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在和商人们不断的博弈中,他们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杀鸡取卵是走不通的,没了商人就征不到税。赖账就借不到钱,借不到钱,仗就打不下去,那就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于是各国渐渐地都开始尊重起商人,给他们提供更高的社会地位,国王们也不得不开始讲起了信用,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于是欧洲就渐渐走上了重商之路,为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走上这条路呢?

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欧洲不同,几乎就在差不多的年代里,明成祖朱棣发动了对北元的讨伐战争,出动50万大军远征蒙古,这么大的规模,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他的军队是怎么组成的呢?他又如何来解决后勤问题呢?为什么又要这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中原王朝面对的敌人,都是在工业革命以前,最强大,最凶悍的游牧民族,他们的战斗力之强,远远超过欧洲人所面临的威胁。

所以中原王朝必须要以举国之力,才能抵挡得住他们的进攻,否则就无法生存。那么中原王朝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就不得不提朱元璋创造的一套制度,把老百姓分成了农户、军户、匠户和商户,世袭罔替,各司其职。

农民为国家种地纳税,北伐大军的后勤,就是由各级官吏组织10多万农民,运送几十万担粮食,随军支援。军户由国家赐给土地,平时自己养活自己,战时为国出征。

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一套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把全国的力量都能组织起来,这样就有了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

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土地,兵和民都源自土地,通过高效的文官政府,利用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土地面积,把全国拧成一股绳。

因此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确保政府的组织能力,保持自耕农的数量,防止土地兼并,就是这个国家生存的根基。

所以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这么痛恨商人。因为商人一旦有钱,就会买房买地,就会发生在元朝发生的事情,产生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数量的减少。国家没有了可用之兵,可征之粮,就应付不了古代世界最强大的游牧民族。

所以要维持这个国家的稳定,就一定要限制商业资本。

你看,两种不同的战争逻辑,导致双方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毕竟战争能力才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根本,其他的一切都要为它让路。

所以以前的很多历史学家,根本就没有搞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其实没人愚昧,也没人落后。只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威胁程度不同,因此发展出来的战争方式自然也不同,所以才会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切毫无关系。

那么欧洲后来的政治制度为什么又发生了变化?还是因为战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还是继续来讲,在1525年发生在意大利的这场战争,它再次改变了欧洲的战争模式。

1525年2月23日深夜,意大利,米兰以南三十公里,帕维亚城城郊,风雪交加。瑞士连的队长们钻出私人营帐时,发现阵地上一片混乱。炮声隆隆,沉闷的恐惧伴随着芒硝刺鼻的臭味四处发散。火光阵阵,喊杀四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发动了夜袭。

那些素质低劣的意大利雇佣兵惊恐万状,四处乱窜。他们漆黑的脚印横七竖八地切割在皑皑白雪之上,踏出一片片泥泞,把整齐的营地搞得七零八落。

这让高傲的瑞士人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轻叹一句:“唉,意大利人。”

就在三天前,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也是德意志的最高统治者,向法军中的德意志雇佣兵发出警告,命令他们立刻离开法军,否则将严惩不贷。于是6000多名德意志雇佣军逃离了战场,导致法军失去了兵力优势。

虽然这让弗朗索瓦一世有点儿气急败坏,但是他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还是充满了信心,毕竟法军中的真正王牌,瑞士雇佣兵依然士气高昂。再加上他那支欧洲最强大的敕令骑兵,各个身披板甲的重装骑士,还有留下来没有溃逃的,严格按合同办事的德意志雇佣兵,这些人显然更加可靠,所以他依然无所畏惧。

二月二十四日拂晓,弗朗索瓦一世发现,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夜袭显然起了作用,导致他的军队被分割。于是他把他们重新组织了起来,然后排出了决战的阵型。

重骑兵在前,瑞士人在左,德意志人在右。

随后,法军的重骑兵率先发动了冲锋,他们不愧是欧洲最精锐的骑士,轻松地打垮了西班牙人的轻骑兵。但是他们被查理五世麾下的德意志雇佣军兵团,组成的长矛方阵挡住了去路,没有能继续扩大战果。

不过这在弗朗索瓦一世的预料之中,到了这个时代,骑兵也就只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了,最重要的决胜力量,还是他那支精锐的瑞士雇佣兵团。

就像以往的所有的战争一样,瑞士人从来没有让法国国王失望过,他们已经组成了三个大方阵,开始整齐的发动冲锋了,就像是一片由长矛组成的树林,铺天盖地的冲向了西班牙人。

这时候,躲在旁边树林里的一千二百名西班牙火枪手,开始向瑞士方阵射击,火光中,呼啸的铅弹雨点般地打来,几乎不用瞄准,就可以击中密集的瑞士方阵。

但是瑞士人能够承受这个损失,他们早就有心理准备。他们相信一分钟以后,他们的长矛就会扎进对方的胸膛,于是瑞士步兵开始了加速冲刺。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瑞士人突然发现,西班牙人在树林里筑起了一道胸墙。这一下就把瑞士人给搞懵了,因为在1522年的比卡克战役里,他们吃过这个亏。

当他们冲到胸墙边上的时候,火枪兵立刻就逃跑了,然后德意志的长矛手顶了上来。由于胸墙的阻碍,瑞士人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的机动优势,只能隔着胸墙和德意志长矛兵对刺。

而西班牙人趁机溜到了侧面,用火枪对他们狂轰乱射,瑞士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打得大败,最后丢下了4000具尸体,全军溃散而逃。

所以这一次瑞士人决定不再上这个当,他们打算绕过胸墙,冲进树林,抓住这些火枪兵。

但是这一次他们又失算了,因为他们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机动,而西班牙人的火枪兵,则三五成群,在树林里到处乱窜,不停地从四面八方向他们开火。虽然瑞士人左冲右突,但是就是追不上这些轻装的西班牙人。

这是火枪兵第一次在没有长矛兵的保护下,独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作战。但是欧洲的步兵之王,瑞士人却拿他们毫无办法。最后瑞士的方阵被越打越小,终于彻底崩溃了。

这一天法军大败,八千多人阵亡,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战马,也被火枪兵击倒。这位资助过达芬奇,为文艺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法国国王,变成了他的亲戚,同样说着法语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俘虏!

那么这场战役为什么无比重要呢?因为从此以后,火药变成了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火枪和大炮的威力,按照新的方式组成军队,就变成了欧洲的国王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写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着急了,你才教我的穿越秘诀,一过去就失灵了,你让我怎么混呢?

完全不用着急,一个时代的改变是没有那么快的,我在书上是三言两语,其实这是一段长达将近200年的变化,瑞士的雇佣兵一直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时候,都还在守卫着法王的宫廷,而德意志的雇佣兵,更是英国派往北美,去镇压华盛顿的大陆军的主力,所以有的是时间让你发大财!

可问题是,自己穿越的却是洪武时期的朱元璋统治之下的明朝,朱元璋这家伙是最讨厌商人的,如果他发现自己这下的官员,大张旗鼓的做生意,说不定把自己会捉起来拿去剥皮塞草!

一想到这,杨津正不由得打了一个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