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一天,李普西主要是忙着人际交流。
这也是他的打杂经验。
就跟史蒂夫·克莱门茨说的一样,李普西大学四年去过不少剧组打杂。
上大学开始感觉新鲜刺激。
戴上取景器,拿着胶片相机东奔西窜,这里拍拍那里拍拍,感觉就很有艺术家大导演的逼格,觉得曾经梦想的纸醉金迷如今被握在手中。
没几天,第一次去剧组打杂就梦醒了。
为了追求最好的天然魔术光线效果,早上四点就要爬起来。
——日出前后的各20分钟,天已经亮了,但太阳还没有直射过来,是最好也是最廉价的背景灯光,就叫魔术光线。
打光要钱,可能还不如魔术光线效果好。
为了省钱,自然就要早起。
杂草上结的霜还没化开,脑子还有些迷糊,就要开始工作。
看着别人嗨皮,看着震动的保姆车,自己在片场啃着冷的三明治和披萨。
死党昂克里奇那几天憋的脸上直冒痘。
李普西人帅,比他潇洒多了。
但在高压工作的影响下,续航能力降低的只剩一小时。
想要轻松一点自然可以。
但在这个汇聚全球优秀人才的好莱坞,想要留下来付出的努力也是成倍的。
一句话:卷的吓死人。
他这个打杂的助理,时常凌晨一二点还在工作。
到点就下班?
那是核心员工的待遇。
对剧组的中低层来说,996都算好的了。
经常连续工作16、17小时,而且吃午饭的时间也会被推迟到实行午餐补贴的时间点。
为什么?
因为要是超时,发放给幕后人员的午餐补偿金,就可以比提供一份午餐花费更低。
像是制作协调员、助理制作协调员或是会计师这样的幕后工作,时长都非常长,而且他们都没有加班费。
李普西打杂的很苦逼了,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但时薪却只是最低标准。
有个剧组认识的伙计喝醉了诉苦:“这一行工作自由?想干就干?”
“狗屎!”
“你不找活休息试一试?”
“多拒绝一次,那点脆弱的人脉网立马就断。”
“一旦没有项目可以参与,就意味着没有工作,薪酬就难以得到保障。”
“必须要连续干,一直干,才能留在好莱坞。”
“我去年连续9个月,每周工作七天,大部分都是早上8点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半夜,有时候早上要拍,就得4点就起来,一直到凌晨2点才能睡觉,半夜还在回工作邮件,背和视力都出现损伤。”
“大众只看见了光鲜亮丽的明星,哪里会看见水沟里的我们。”
待遇提升了,也是因为经常性罢工。
不断的跟巨头们拉扯,拉扯出一个让自己得到呼吸的空隙。
即便如此,只要一有机会,好莱坞巨头们也会想发设发的降低人力成本。
这年头还是很苦逼的。
打杂多了,李普西就能听懂行业黑话。
较快的工作节奏?加班。
弹性工作?加班。
独立完成任务?加班且全部工作都你干。
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妹纸多?剧组一般。
还好李普西年轻,身体素质也好。
体力好,大脑供养足,情绪更容易稳定,抗压能力也就更强。
那会儿没有BUFF,李普西也坚持下来了。
等结束了第一次打杂回校园,又面对繁重的课业。
老家那边的表演系会被人分组,然后经常性的表演小剧本。
南加大也把全部学生分为三大组:电视、电影、纪录片。
每一个大组里,三人组成一个小队。
每个人负责DIRECT一个类别。
其余的人负责制片摄影,剪辑录音。
像个小号剧组。
足球队有11人,练习时候会有5人足球,7人足球,来培养训练位置感和默契。
这种练习就类似于此。
什么岗位都让你尝试一遍。
李普西就担任过制片。
要搞定各种各样奇怪的预算表格,解决教授出的各种各样的制片难题。
特么连‘男演员乱搞关系被逮捕,作为制片人要怎么处理。’这种离谱问题都有。
有点类似数学里的题海战术。
用无数稀奇古怪的难题,让人形成肌肉记忆。
不求你有什么天马行空的创意,就是让你知道遇到问题了怎么解。
这种教学方案,也就是俗称的学院派。
工工整整,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