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章 龙江造船厂(二合一)(1 / 2)带着网咖回大明首页

与前面说的各种厂不一样。

像明快打字机这种零零碎碎的发明创造就不细说了。

苏缘更多的只是将图纸一甩,让那些工匠们自己琢磨。

尤其是明快打字机主要还是得依靠元世界的工业能力。

虽然原理并不复杂,只是机械结构罢了,但问题就在于这些结构实在太精细了,大明这里想独自复现出来还是太困难。

这远没有元世界便利,不过用来锻炼工匠们的手艺还是可以。

政策方面。

科举改革,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都在老朱的强硬手腕之下进行之中。

毕竟目前六部有四部没有尚书,这些部门的权利便都掌握在了老朱的手里。

与科举改革配套的,那就是各地课纲的调整,苏缘背靠元世界,课纲的准备不是什么麻烦事。

只不过相关的还未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知识点,就需要苏缘一个个的按照那些被征集起来的天才们的学习方向。

挑选合适的人来当发现者。

然后以他们的名义来发表相关的论文。

虽然有人造天才的嫌疑,但总比突然冒出来的好。

不然未来的那些史学家们不得一头雾水,这些知识点都谁发现的?咋都找不到人呢?

至于说把这些东西都安在苏缘头上,那还是不要的好,因为这对于科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样做将会诞生一个极为恐怖的科学权威!

因为苏缘搬运的都是元世界久经考验的知识。

所以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缘说的都是对的!

这很容易让后继者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

对于科学来说,权威不是褒义词,而是中性词!

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带领科学走向进步,同样也可以让科学走向停滞。

科学,不能迷信权威!

......

十一月。

长江江边。

龙江造船厂。

这个在洪武初年便建立起来的造船厂,在洪武十八年七月份开始,突然变得忙碌起来。

在历史上,它本应该在永乐年间才会变得如此忙碌。

因为在那期间,这里便也承担了宝船的建造任务。

在永乐元年,朱棣下令,让龙江造船厂及泉州当地的造船厂开始建造宝船以及相关配套船只。

两年后,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开始第一次远下西洋。

相信大伙都看出来什么了。

也就是说,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的工匠们,在两年的时间里,便打造出了由两百余艘大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远洋船队!

而永乐初年就能做到的事情,洪武十八年同样能做到!

毕竟在古代,三年时间,怎么可能从无到有的设计并建造出两百多艘海船。

必然是因为在永乐之前,大明就有相关造船技术,以及一些老船的积累了。

而建文年间都在打仗,哪有什么心思造船,所以这些技术和老船的积累极大概率是在洪武时期就完成了的。

而这技术的积累,便要向前追溯到老朱的劲敌陈友谅了。

老朱当年可谓是吃尽了陈友谅占大船优势的苦头。

要不是老天爷帮他老朱,刮了那一场大风,让老朱的火攻奏效,这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呢。

胜利之后的老朱对造船技术的重视自然不言而喻。

要不是亲临现场,苏缘根本难以想象这成千上万名船工,在造船厂里造船的火热场景。

不夸张的说,龙江造船厂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造船厂!

能与之抗衡的,也许只有福建那边的船厂了。

说实在的,有着这种领先世界百余年的造船技术,大明没有像西方那样征服世界,反而只是用来宣扬国威,实在是暴殄天物啊。

当然了,这也主要是因为我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嗯,是这样的,爱好和平。

不过说郑和下西洋只是用来宣扬国威,这一点确实是有些偏颇。

因为宣扬国威确实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

其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朱棣想要官方垄断大明的海外贸易!

与人们印象中的,郑和下西洋的终止是因为劳民伤财,损耗国力的印象不同。

郑和下西洋为大明朝廷带来了极为丰厚的利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大宋的海上丝绸之路想必都清楚,一开始大宋对外的海外贸易就是官方垄断的。

只不过生意越搞越火,一处广州港已经满足不了大宋的胃口了。

所以后来便开放了多个对外贸易窗口,也不再官方垄断。

大宋能赚钱的事情,到了大明怎么就转身一变,成了劳民伤财,损耗国力的事情呢?

要不是海外贸易带来的天量财富,南宋在席卷了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攻势之下,能不能挺44年还要两说。

再者,郑和带着一整支舰队的财物出发,回去就是空空如也?一点东西也不带回去?

这是把三宝太监当傻子,还是把朱棣,或者监国的朱高炽当傻子。

正所谓事不过三,这种亏本的买卖谁会连着干六次啊。

既然如此,真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由于明初厉行海禁,所谓“片板不得下海”。

这就意味着只要有人能出海,那他就占据了大明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进出口市场!

而且是全部!

这可以从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及停泊港口,太仓所属的刘家港说起。

郑和下西洋开始之后,太仓便一跃升级为中国海外贸易的黄金口岸。

可以说是“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财赋甲于天下”。

即便是到了弘治年间,也就是1500年前后,太仓附近依旧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而且由于下西洋需要进行大量的物资采购,更加刺激了太仓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所谓是“遍地植棉”,纺织业极速发展。

要是郑和没有从国外进口商品,如何实现“各国奇珍异宝无不毕集?”

要是没有出口,太仓遍地种植棉花,发展纺织业干什么?

明代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里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

也就是说永乐年间靠着郑和下西洋,国库充盈,贫穷百姓按照命令转卖货物,在此当中有许多人因此致富。

永乐年间的朱棣闹得多欢啊。

修建北京城、五次北征蒙古、南讨安南、疏浚大运河、修永乐大典,哪件事不需要大笔的钱财。

这除了当时监国的仁宗朱高炽的苦心经营外,在此期间的,郑和六下西洋所带来的丰厚海外利润就没有功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