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能倒!
虽未有后世那般厉害。
但是此时此刻,大明资本主义正在江南萌芽的阶段。
江南的巨商富豪们,已经很清楚的掌握了一些社会规律。
很懂得裹挟百姓搞以商逼政,还有已然明白官商勾连的重要性。
所以对付这税务一事,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许多的手段。
就等着税务院出招!
朝廷有政策,下面也有对策。
官商斗,民斗官,官斗民……甚至民斗民,在这一块土地上经久不衰。
彼此斗也彼此挂钩,彼此相互依存。
基层的治理矛盾,永远是官僚机构直面人民群众还有商人们的矛盾。
……
五天的时间悄然过去。
这几日不断有人上奏疏上折子。
不是参刘伯温的,就是弹劾刘伯温。
甚至还有动税务院的折子。
从六部到监察部门,甚至到各地的一些十三道御史。
只要不是刘伯温的人,那都是不断有人冒出来,行使御史才有的特权。
也就是风闻奏事的权利。
不停的有人上奏参刘伯温。
还有反对税务院!
当然刘伯温的人,浙东集团不少的文臣们。
也都是开始行动,纷纷保自家领袖。
斥责对手——欲要逼宫!谋害忠良!
这个时候的老朱还未达到后面那般暴戾。
所以对于这些折子,全部都是留中不发。
甚至连一个阅都没有写上。
只是让太监将这些奏疏全部移送司礼监。
再令秉笔太监应付那群大臣们。
不给那群大臣们任何一点扮演直谏大臣的机会。
一整天一些大臣们,特别是都察院那帮。
呼天抢地的跟秉笔太监,甚至提督太监抱怨着。
“陛下不听臣谏言呀!”
“圣上,不听臣之言,悔之晚矣。”
“皇上,请恕老臣直言!”
“陛下,臣要弹劾刘伯温!”
都察院这帮子,多半都是淮西出身。
跟监察御史们还是不一样组成部分。
所以都察院这帮,一个个那都是跟刘伯温极其不对付的。
这也是当年朱元璋有意为之的安排,不管是六科给事中还是中央的都察院,基本安排的都是淮西勋贵们。
至于朝中和各地的监察御史,那大多数就是分配给了浙东的文官集团们。
这一种从外朝到内朝,甚至由地方到中央的制衡。
为的就是避免有一方欺上瞒下。
老朱可谓是钻营到了极点,极其的绝顶聪明。
对于这些在宫门外哭天喊地,一副要上吊的大臣们。
朱元璋理都不理,全然不管不问,全部交由给几个大监去处理。
李善长这段时日一直未动,因为他看得出来。
民间那些商贾们已经开始动了。
到时候足够刘伯温喝一壶。
根本不需要他出手!
如李善长预料之中的那样。
五天的时间悄然过去。
果不其然,来登记造册者少之又少。
这使得刘伯温第六日面对朱元璋的时候底气都不足了。
朱元璋并未责罚刘伯温,只是让刘伯温去解决问题。
刘伯温急忙告辞,就是匆匆忙忙直奔税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