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安仔细地翻阅着文书,针对黄河在几省境内的河段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发现,徐州段在庆宁年后的决口次数明显增多,与水患下移和徐州段黄河河道狭窄弯曲有关。
自靖安朝以来,黄河徐州段一直在不断进行治理,但官员们普遍选择建新堤加高堤坝的方式。
然而,随着堤坝不断加高,水流反而变得更加湍急,导致决口次数越来越多。
李宁安一边阅读着文书,一边结合前人与现今治水的策略进行思考。
从文字上来看,所有这些文书都对自己的治水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例如,前朝弘安年间的治水成果被称为"可保百年安稳",但事实上,到了靖安年间,徐州段就又多次发生了决口事件。
这种夸大其词、打脸再自夸的循环看起来毫无尽头。
终于,李宁安将所有的文书阅读完毕,就在此时,外面传来一阵喧闹声。
不一会儿,一名书吏提醒道:"李同知,漕台已经到了,娄大人请您一起前去迎接。"
李宁安与其他官员一同出去迎接欧阳端。
欧阳端的官路起源于台州,但他在杭州知府任上立下了抗倭之功,因此升任浙江右布政使,随后又担任广州巡抚、兵部右侍郎。
"见过漕台。"
欧阳端身后跟随着数位漕运官员,虽然漕运总督没有实际的官职,但欧阳端升任江南巡抚时已是正二品,无疑是整个大雍朝最受尊敬的外官之一。
因此,他的威严不可小觑,谁都不敢敷衍对待。
欧阳端已上任有一段时间,对漕督衙门中的官员们非常熟悉。
当他发现一个毫无印象的青袍年轻官员排在众人之前时,他就知道那必然就是新来报到的李安和了。
"安和,你这一路过来费了不少日子吧?"欧阳端态度显得十分温和,好似与李宁安熟悉的很,但他抗倭平寇多年,身上有意无意的散发出一股肃杀之气。
李宁安恭敬回答道:"禀告漕台,自京城抵徐大约十余日,沿路黄泛区的景象甚是凄惨。"
欧阳端未作回答,而是说了句让李宁安摸不着头脑的话。
"安和是常德人,对吧?"
"正是,漕台。"
"记得泰禹先生致仕后定居在常德府,我年少游历时也曾与友人在常德府文会交游。那里是可真是一处富足的鱼米之乡啊!普光寺更是风景秀丽的好地方。"欧阳端略有感慨的说道。
“靖安十四年,老夫出任台州通判,倭寇来犯,先侵宁波,顺海岸再入台州,泰禹先生当时任浙江左布政使领着台州知府与老夫连待台州军兵民众同进同退共抗倭奴,当真令人怀念。”
李宁安神色讶异,但不耽误自己附和,“漕台护佑一方百姓,实在是我等为官的楷模。”
正不知如何解释与高怀铭的师生关系时,欧阳端微点头,制止了李宁安接下来的话。
注意到欧阳端的神色,李宁安算是知道为什么明知自己是被潘世同贬官至此,这位漕台大人依旧清风拂面待他的原因。
看来他早就知道泰禹先生与李宁安的关系,心中缓过劲,脑子里赶紧给师父磕个头,师父真是帮助自己良多。
欧阳端如今年纪已五十有一,却依旧精神十足,他为官已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时也就比李宁安大几岁,可以说是李宁安在官场上的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