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知骑五师被迅速击溃后,大为恼火的马步芳马上调动了驻防在青海和甘肃各地的部队,进行全面阻击。文献记载,增援的“马家军”各部,总兵力超过了人,其中还有两个团的炮兵部队,可谓来势汹汹。
第五军合计约3000余人,枪1000余支,平均每枪子弹5发;
第九军合计6500人,枪2500支,每枪平均子弹15发;
第三十军合计7000人,枪3200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骑兵师合计200人马,枪200支,每枪平均子弹25发;
妇女团约有1300余人,但大部分没有武器;回民支队200余人,只有一半人有武器。
抛去机关、医院、伤病员及勤杂人员以及数百名未成年的小战士,实际上,西路军具备战斗力的人员只有人。可以说,无论在有效战力、单兵作战能力还是武器装备、后勤补给上,西路军均处于绝对下风。
马步芳兼任青海省保安处处长后,将全省划分为15个“保安区”,并指派家族成员和亲信,组建了一大批“地方民团”。
当时青海全省共编有民团107个,总人数超过了15万人。与此同时,他还着手组建了86个骑兵民团, 配备马余匹,各类枪5万余支,战刀4万余把,战斗力不容小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团成员基本上都是能骑善射的当地青年,单兵作战能力远超内地民团,绝非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他们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在侦察、传递情报等环节,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红九军军长孙玉清等人,都是被当地民团搜捕后遇害的。
有了大批民团出任“帮手”,“马家军”的优势更为明显,西路军的处境则难上加难。据资料记载,在河西战役期间,参战的青海民团共计余人,马匹。在围攻高台、临泽和倪家营子的战斗中,负责主攻任务的就是这些地方民团。
另外,“马家军”还从这些民团中挑选兵员,保证自己的部队一直处于满员状态。可以说,这些地方民团,本质上就是“马家军”的预备队。
受限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马家军”有着浓重的封建宗教军阀色彩。实际上,这支军队之所以称为“马家军”,根本原因在于,军队中的大部分高级军官,都和马步芳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的“马家”,就是当地一个庞大的家族。在马麒时代,所属“马步三十二营”的高级军官,基本上都是家族和姻亲成员。即便是像马辅臣、马肇业这些“非家属”亲信,也是清一色的“临夏老乡”,与之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1925年,部队被改编为“暂编第二十六师”后,三个旅的旅长分别由长子马步青、次子马步芳和侄子马步元(马麒三弟马凤的长子)担任。团长、营长等次一级的军官,也均由其亲族和亲信成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