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1章 教诲(2 / 2)雁行录首页

李凤沼疑惑地问道:“那为何不遵循自然之理呢?”

葛洪微微皱起眉头,语重心长地回答道:“只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啊!若有一种奇门能够抵得上成千上万人力的劳作,那么世间将会有无数人变得无所事事,百姓们反倒会因此陷入贫困之中。与其如此,倒不如顺应自然之道,让千万百姓都有事情可做、有利可图。所以,圣人们应当让民众没有过多的欲望,不去发明那种劳民伤财的器物。”

李凤沼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继续追问:“是否意味着没有欲望就不会产生争斗,没有争斗也就不会带来伤害呢?”

葛洪赞许地颔首,表示认同:“没错,正是因为没有私欲,所以才不会争斗;不争斗自然就没有伤害,从而能够做到‘慈’。由于没有欲望,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简单质朴,这样可以节省物资和劳力,进而实现‘俭’。同时,正因无欲使人心境平静,内心宁静则会懂得谦逊礼让,秉持着‘不敢为天下先’的态度才能得以长治久安。”

此时此刻,李凤沼凝视着罗九重专注于早课的身影,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葛洪师父悉心教导自己的情景。思绪纷飞间,他情不自禁地向罗九重发问:“那么,《易》的签文与自然之道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罗九重显然没有预料到李凤沼会突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不禁惊得浑身一颤,稍稍迟疑后,他缓缓转过身来,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李凤沼,语气沉稳地答道:“《易》以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通过对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进行解读,直截了当地阐释了自然之道,并阐明其中缘由,进而为人们未来的行动提供指引。”

李凤沼听完罗九重的回答,先是一愣,随后意识到自己竟然不自觉地将心中的疑惑脱口而出,更没想到罗九重会当着众人的面给予如此详尽的解答。接着,罗九重继续说道:“这正是三清传授给世间众人成为圣贤之法啊。”

恩客们纷纷颔首,表示认同,仿佛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般,态度谦逊地连连点头。

罗九重接着说道:“《易》这本书啊,它蕴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易简’,即简单易懂;二是‘变易’,意味着变化无穷;三是‘不易’,表示永恒不变。《易》所追求的就是让人们走向无私无欲、顺应自然的境界。因此,执政者应该秉持着‘我无所作为,而人民能够自我治理’的理念,无需借助过多的法律规范、道德准则或是风俗习惯来管理乡村和城镇。这样一来,政府需要处理的事务就会变得相对简便,老百姓也能过上更加安逸舒适的生活。”听到这里,李凤沼不禁心生疑惑,问道:“果真能够做到这般地步吗?”

罗九重说:“如果每个人做事比法律更严格,那么法律对人还能有什么约束呢?无论什么事都不需要府衙分善恶,那么府衙只要管理建设的事,那不就是百姓安适,没有纷争了吗?”

一个满脸皱纹、历经沧桑的老人皱着眉头问道:“风俗可是经过了数百年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啊!怎能如此轻易地舍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