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9章 合一经(1 / 2)光丫爱学法首页

【元吾氏译】

《合一经》,旧译“瑜伽经”,约作于公元前300年。作者Patanjali乃印度古瑜伽7000年历史中之集大成者。自4000年前Sadshiva的第一部瑜伽古典《中道》以来,此经成为古典瑜伽最重要经典。

此经为技术实修手册,包含了完整的灵修技术体系。(非理论也)

【正文195诀】

I. 合神篇 Samadhi-Pada

现在解说合一。

合一是平静个体意识的波流。

见者由此安住本性。

否则,此性随波逐流。

有害与无害的意识波流,有五重:

正知、错知、概念、睡眠、记忆。

正知:直观、推理、证言。

错知:不基于实际的虚假知识。

概念:不基于客体的言语知识。(假想)

睡眠:思想虚无的意识波流。

记忆:客观经验的残存。

实践+平常心:可平静以上种种。

实践:坚持努力,使其稳定。

由此,长久持续,乃至熟能生巧、根深蒂固。

平常心:心态平衡,不执着所见所闻之物。

最高的平常心:认知本我纯意识,不执着于事物基本特性。

认知(有想合神)所伴随的方式:推理、内省、喜悦、自我意识。

另一种(无想合神):停止以上思想的实践,只剩潜意识习惯。

对于无肉体者、已融于自然者,生来就有这个思想(无想合神)。

对于其他人,则需要通过:信念、精力、记忆、合神、辨识智慧。

意愿极其强烈,则与合一接近。

接近程度取决于意愿的轻度、中度、极度。

或者:顺从自然本我纯精神,也可达到合一。

本我纯精神:是独特的本我纯意识,不受任何原因、行为(业力)、结果、潜意识习惯所影响。

它至上无比,是一切知识的根源。

它不受时间限制,是古人和今人的导师。

象征它的音节是OM。

重复此音,其意义自现。

由此,还可证悟内在意识,并且消除障碍。

分散意识的障碍有这些:疾病、惰性、疑惑、怠慢、懒散、纵欲、妄想、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

这些障碍伴随着:痛苦、忧郁、肢体不适、呼吸困难等。

为了克服这些,可实践以下方法之一。

意识的平静化:以友好、仁慈、快乐、平等心对人(放射这种意识),不论对象是否幸福、痛苦、善良、邪恶。

或者:专心于呼吸之间的暂停。

或者:专心于更高级的感觉活动,使心灵平静。

或者:专心于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

或者:专心于无欲的意识状态。

或者:专心于梦境和睡眠中的知识。

或者:入神于任意对象。

掌握入神,对象可从无限小至无限大。

意识波流逐渐减少,透明如水晶,忠实再现所观对象之形状和色彩(与对象合体合色),不论对象是认知主体、认知行为或认知客体。此乃:合体。

仍混杂有概念或言语意义知识时:有杂念合体

记忆清除、自身似乎消失,只有目标显现时:无杂念合体。

同样,针对精微对象,亦可描述为:有反射合体、无反射合体。

由此,越来越精微,直到无形本性。

这些依然是:有种子的合神。(有潜意识习惯的合神)

达到无反射的纯透明合体时,真我显现。

这个辨识智慧中,充满了真相。

它所获得的直接知识,不同于推理和听来的那类知识,亦可涉及特殊对象。

由此诞生新的潜意识习惯,抑制旧的潜意识习惯。

甚至此潜意识习惯也被平静化时,达到一切都平静,此乃:无种子的合神。(无潜意识习惯的合神)

II. 实践篇 Sadhana-Pada

合一的实践:自修、自学、顺从自然本我纯精神。

目的:减少障碍,达到合神之目的。

障碍:无知、我见、迷恋、烦恼、固执。

无知:无知是其它障碍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断续的、活化的。

无知:把非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非真我的,当做永恒的、纯洁的、愉快的、真我的。

我见:把自己的感官力,当做自己的意识力。

迷恋:沉溺于享乐。

烦恼:来源于痛苦。

固执:沉浸于个人倾向,甚至在智者那里,也根深蒂固。

这些障碍还在精微阶段时,可用反向溯源来消除。

这些障碍已在活跃阶段时,可用凝神来消除。

每个行为(业力),(在潜意识中)储藏为障碍的根源,在今生后世被体验。(业力的定义)

储藏的根源,发芽结果为:生命的形态、寿命、经历。

善行或恶行,分别产生乐果或苦果。

变化产生苦,潜意识习惯产生苦,事物基本特性之变化的对立性也会产生苦。由此,有分别心者,视一切为苦。

还未到来的苦是可以避免的。

见者与所见的结合,乃痛苦的原因,但可避免。

所见:其个性=知性+变性+惯性,其构成=元素+感官,其目的=体验+解脱。

事物基本特性的阶段:特定的、非特定的、有分别的、无分别的。

见者只是能见力,虽然纯粹,但要透过思想来见。

所见,仅为见者而存在。

对于目标达成者,所见已不存在,但对其他人的常识来说,所见依然存在。

拥有者和被拥有者的结合,是能够获知两者的本性和力量的原因。

这个结合却是源自无知。

消除无知,则可消除结合。由此,见者可得:解脱。

消除的方法:持续稳定的辨识能力。

这个辨识智慧通过七重分支,到达最后一重。

通过合一各分支的实践,不纯逐渐减少,知识之光将照亮辨识能力。

合一的八个分支:外律、内律、调身、调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①外律:不伤害、诚实、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这些是普遍的伟大誓约,不限于生命的形态、空间、时间或场合。

②内律:净化、知足、自省、自学、顺从自然。

不伤害:如有负面思想扰乱时,培养反向思想来中和。

负面思想:如暴力等,无论是去实行、去煽动、去认同。它们源于贪婪、愤怒、妄想,程度或弱、或中、或强,结果是无尽的无知和苦痛。因此,要培养反向思想。

建立不伤害的思想,便会放弃这些敌意的出现。

诚实:行为可得享果实。

不偷盗:一切珍宝将接近。

不纵欲:精力可得旺盛。

不贪婪:可得轮回原因的知识。

净化身体:使人不再依恋自身肢体,亦不再依恋他人肢体。

净化心灵:带来心明、欢喜、神凝、感官易控,以及认清自性的能力。

知足:可产生最大的快乐。

自省:去除不纯,身体和感官可得完美。

自学:与所望之神性相连通。

顺从自然:顺从自然本我纯精神,亦可得完美与合神。

③调身:姿势安稳舒适。

放松着力点,合体于无限。

由此,超越二元对立性的干扰。

④调息:调身稳定之后,调节呼吸的出入。

或出、或入、或停(三种):观察它们的方向、长短、频率。逐渐长缓、细微。

第四种:超越呼吸出入的现象。

由此:智慧之光的遮盖被消除。

由此,意识适合凝神。

⑤制感:意识脱离对象,感官也由此脱离对象。

由此,可得感官的最高顺从。

III. 力量篇 Vibhuti-Pada

⑥凝神:意识凝注一处。

⑦入神:思想一直持续不断流入对象。(Dhyana:移入对象。旧译:禅那、禅)

⑧合神:由此,一直到只有目标显现,似乎自身无存。(Samadhi:合为一体。旧译:三摩地、定)

以上三者一体:全神合一(总制/入定)。(Samyama:全部统合控制到一起。旧译:三夜摩)

掌握此法,终极智慧出现。

掌握可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