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和大枣是生活常见的,容易大批量购置。
柴胡、黄芩、党参和甘草属于北药,半夏属于南药,它们都是根茎入药,也就是说得先挖出来,再将根茎晒干入药。
药材的大批量种植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也就是《伤寒杂病论》问世之后,医生这个职业开始被正规化,药材自然也跟着正规化,理、法、方、药,药是治病的最终归处。
东汉末年,大部分的药材还是要靠上山采集而来。
洛阳城周围都是山,采药的地方倒是不缺,实在不行就去附近的秦岭或者太行山脉,主要是采药人难找。
普通人可分辨不出草药长啥样,要先培养一批采药人。
张仲景入宫后,因为调理需要,我派人大肆收购药材。
还有就是张仲景的要求,他编写医书需要很多药材来确定方剂,于是我就要求太医令直接按照张仲景的要求收购各种药材,当时受资金的限制,数量都不敢收购太多。
鬻爵计划开始后,十常侍往宫内运钱,我就加大力度收购药材,结果却发现哪怕高价都收不到很多药材。
张仲景这才跟我分析了现在药材市场的现状。
压根不是钱的问题,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多少药材。
我只好按照张仲景的建议,派少府的官员到药材的主产地去收购,量大的话还是得自己派人上山采药,或者种植。
种植药材,也是个长周期的事情。
无论是种子培育,还是生长周期,都得确保草药的药性。
这些都不是一年两年就有成果的事情,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积累才行,上山采药才是目前效率最高的办法。
当然收购和种植我也没有放弃,三管齐下。
张仲景专心在宫里研究方剂,药材的事情我已经交代给司隶校尉何颙和张仲景的弟子卫汛分头负责。
何颙是张仲景的老乡兼伯乐。
张仲景在南阳郡举孝廉以及最后出任长沙太守,都是何颙出的力,何颙评价张仲景用思缜密,而韵不高,将为良医。
当时张仲景已经跟着同族的叔父张伯祖学医八年,医术算是小有所成的,何颙虽然觉得张仲景不适合做官,但还是帮他安排了举孝廉,最终张仲景才能在南阳郡郡府为官。
这样算来何颙还是我间接的救命恩人,要不然十常侍哪里能那么快找到张仲景,所以我肯定不能亏待他。
何颙也算是能臣,他是西汉氾乡侯何武的后人,跟何进还算是南阳同姓的宗亲,曾经给何进当过谋臣。
他的辉煌时刻是跟司空荀爽、司徒王允一起密谋要推翻董卓的专政,结果意外被捕,在狱中忧愤而死。
最终是荀彧任尚书令后,派人西迎叔父荀爽的尸骨回归颍川,才一并收敛了何颙的尸骨,葬在荀爽的墓旁。
何颙是在黄巾之乱爆发党祸解除后,被司空府征召回洛阳的,他现在是比六百石的北军中侯,在皇甫嵩手下任职。
何颙的资历是完全够的,我直接晋升他为两千石的司隶校尉,主要就是负责管理司隶地区的服役兵。
我对他还有额外要求,就是在司隶的服役兵中尝试培养采药兵,采药兵也算是正式的中央军队,最低为佐史俸。
司隶地区的常住人口有三百万,每年的服役兵约六万。
何颙今年的任务是从六万服役兵中培养出两千名专业的采药兵,这些采药兵必须通过张仲景的考试。
试题是100道选择题,满分100分,通过必须90分以上。
采药兵的体能很重要,知识储备更重要。
这次与其说是征兵,更像是在招考。
张仲景的弟子卫汛被征召为郎官,任六百石的太医令。
原来的太医令张奉晋升为千石俸的司隶医馆负责人,被我派去负责司隶医馆的筹建工作,司隶医馆设在洛阳东市。
张奉是何皇后的妹夫,又是张让的养子,绝对是司隶医馆负责人的不二人选,毕竟这个医馆服务的可都是达官贵人。
州和郡的医馆要负责赚钱,县以下医馆是赔钱赚吆喝。
卫汛这个太医令,主要是帮助他的师傅张仲景管理药材。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宫里已经收购了上百种草药,全部都按照我的要求晒干切片,制作成可以存放更久的药材。
张仲景根据晒干后的药材重量,正在调整方剂用量。
古方里的药材用量,一开始都是草药本身的鲜重。
例如小柴胡汤里面的主药柴胡,古方里的用量是半斤,按照一汉斤250克来算,就是每个方剂需要用125克的柴胡。
这个重量是未晒干柴胡的鲜重,晒干后一般是用25克。
含水量越高的草药,晒干之后重量变化越大。
张仲景必须调整出一个最实用的比例,作为基础方剂。
现代的中药冲剂颗粒,都是安排基础方剂来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