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夜晚,杨皓和周哥如往常一样,溜溜达达走进了自个儿那录音棚。
晚饭后的这段时间,对他俩来讲那可是最放松的时候,因为这是他们回顾一周努力成果的时刻。
这阵子,杨皓正忙于他的电音项目。杨皓一直觉得,DJ电音项目最能锻炼编曲能力。
随着他按下播放键,劲爆的音乐顿时充满了整个录音棚,强劲的节奏仿佛要击穿耳膜。
周哥站在一旁,眼神专注地观察着声音的波动,偶尔点头或摇头,给出自己的反馈。
两人完全沉浸在这音乐的世界里,外界的一切仿佛都被隔绝了。
音乐的每一个高潮和低谷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弦,让他们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这种独特的体验,是他们在其他任何时间和场合都无法得到的。
这当儿杨皓就觉着有人在自个儿肩膀上拍了那么一下,回头一瞧,哟,原来是赵哥跟宁昊小两口子,还有姑姑呐。
杨皓心里头就琢磨开了,心说这几位找自个儿能有啥事儿呐。
他抬手按下了暂停键,抬眼瞅着这四人,问道:“哟呵,几位,啥事儿呀?”
姑姑看着杨皓,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是越发觉着杨皓就该是吃艺术这碗饭的主儿。
您瞧瞧他眼下鼓捣的这些个玩意儿,这还只是杨皓学习学累了,为了散散心、松快松快弄出来的东西呐。
这段日子忙得没个空儿管他,可杨皓这小子相当自律,除了闷头学习,就没旁的事儿了,就连那媒体采访,他都不去。
杨皓那张专辑成绩那么好,照理说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多参加点儿活动,把那曝光量给提上去才是。
咋着也比那些个没个拿得出手的作品,光靠着到处露脸捞钱的人强得多吧。
这孩子忒让人省心了,姑姑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几个人溜溜达达坐到了休息区,姑姑脸上带着那么一丝兴奋劲儿,还透着点儿自豪,张嘴说道:“嘿哟,宁昊那电影可算是拍好啦,皓皓,你给瞅瞅。”
眼瞅着杨皓要张嘴说话,姑姑立马又接着说:“别觉着麻烦哈,这可是咱公司头一部电影,咱得稳当点儿不是。”
杨皓本来是想推拒来着,可没想到姑姑先一步把他的路给堵死了,没法子,只好应道:“姑,我早看过那剧本啦,就像这种片子,一般都叫作者电影……”
话还没等杨皓接着往下说呢,姑姑就把他的话给打断了,问道:“啥叫作者电影呐?”
其他几个人也都满脸好奇地瞅着他,杨皓没辙,有点儿无语地看着大家伙儿,说道:“得嘞,合着您各位还做电影呐,总不能连电影的发展历程都不清楚吧?”
姑姑讪讪地笑着说:“嘿,瞧您说的,咋能不了解呐,可这跟让您瞧一瞧这部电影,它有啥关系哟?”
杨皓也没往心里去,冲宁昊一抬手示意:“宁哥,得嘞,那您给大家伙儿讲讲呗。”
宁昊就是学这个的,他当然懂,于是给大家普及作者电影的知识:
作者电影的诞生背景主要源于 20世纪 50年代,法国电影界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当时的法国电影市场被大量的商业电影所占据,这些影片往往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而在艺术创新和导演个人表达方面较为欠缺。
另一方面,战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电影的艺术追求和个性化表达有了更高的期望。
在此背景下,法国新浪潮运动兴起,一批年轻的电影评论家,如特吕弗、戈达尔等,开始倡导“作者电影”的理念。
这些评论家认为电影应该像文学作品一样,体现导演的个人风格和创作特色,导演应成为影片的“作者”。
他们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主张电影应该突破传统的制作模式和叙事方式,追求创新和个性化。
同时,电视的普及也对电影行业产生了冲击,促使电影人寻求新的创作方向和表现形式。
此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真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作者电影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总之,作者电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宁昊的话音儿刚落,杨皓立马跟着搭茬儿:“实话说呀,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的风潮已经开始逐渐衰退。
但就在这时,随着咱们国门的开启,中国电影界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接过了这两大流派的接力棒,给这俩流派续了一波命。如今,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体系仍然沿用着这些理念和方法。”
说完这些话,杨皓环顾四周,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他接着解释说:“诸位得明白,为啥我不太乐意瞧这类电影啦!
不是我觉着它们麻烦,或者觉得它们太过复杂,压根儿不是这么回事儿。
而是因为这类片子大多是导演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创作的。
它们更多地反映了导演个人的风格和特色,而观众的接受度和意见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我在美国时见识过很多这样的导演,这帮人,通常都轴得要命,自个儿咋想就咋来,一门心思、死心眼儿地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宁昊其实一开始也不乐意让杨皓‘看’,毕竟这里的“看”并非简单的观赏。
它意味着提出要求、发表意见,甚至可能影响作品的方向。
毕竟对于自己精心筹备拍摄的电影,就像呵护新生婴儿般小心翼翼,生怕他人的意见影响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这部电影,凝聚了他无数的心血与梦想,是他艺术追求的结晶。
现实的因素又让他不得不做出妥协。杨皓作为投资者,对影片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让杨皓过目,但是人家是投资者,不让投资者过目,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虽然心中有着万般不情愿,宁昊还是决定让杨皓参与到影片的审视过程中来。
谁知人家压根就不想看,而且对这类影片,对他这类导演非常了解。
当杨皓明确表示不想看的时候,宁昊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自己的创作不被他人干涉的愿望似乎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