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营已经五天,行进了二百五十里,虽说是平推,但配置上还是有讲究的,华夏军以连为单位,辅以炮营一门火箭炮,连里本来配备有四门迫击炮,再加上重机枪一挺,总兵力两百人,火力比较强悍。
巡抚标营以三百人为一组,而重骑兵营以四百人为一组,骑兵与步兵间隔布置,这样也是为了保证互相支应时有足够的机动性。王成效并不担心华夏军一团受到攻击,虽然人少,但攻击火力强劲,一个加强连遇上几千人应该不会轻易被打垮,至少能坚持到友军的支援。
王成效带着师警卫排和一个普通连队在整个大军的最中间,左边是杨御蕃带的一组重骑兵,右边是陆永平带的一团警卫连,再往右则是李永春带的一组巡抚标营人马。
所有队伍均是按预设的速度前进,两支队伍中间派了联络员协调队伍的行进速度,而一团侦侦察连及标营、重骑兵营的斥候则在队伍前面屏蔽。
王成效骑着一匹沈玉飞送的白马跟着队伍慢慢前进,不时拿出望远镜观察前后左右的情况。北上以后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视野开阔,一路行来,少量落单的牧民看到大军飞快的骑马跑路,连牛羊都不顾了。
此时距离黄河还有二百里,如果顺利四天后就能抵达。由于通讯限制,也不知道陆水根的水军能否按时抵达封锁黄河。
由于黄河刚刚解冻不久,上游的冰川融水不多,整个黄河水量不大,不过如果不用浮桥,即使水浅的地方,要渡河也不是容易的事,或许这次真的不用打仗也能收复河南地了,王成效心里默默地想着。
“师长,有情况!”旁边的连长突然说道。
王成效定了定神,从望远镜中可以看到三个侦察连的战士正快马跑来,后面带着长长的灰尘烟。王成效把镜头向远处望去,距离两里开外有十几骑正在追来,正是北虏!
王成效一下来了精神,看来预判有误,蒙古人可能已经聚在一起,弄不好有一场大战。几个侦察兵狼狈的跑了回来,第一时间来到王成效面前,喘着气说道:“报告师长,前面发现大量敌骑,至少上万。由于敌斥候追得紧,实际数量并未核实,此报!”
王成效回了个礼,说道:“辛苦了!”此时敌斥候已经停止了追击,在二里开外候着也不离开,而远处一阵烟尘缓缓而来。
如果是上万敌骑,单单靠这三百人肯定是不够看的,王成效马上发出最高等级信号,要求周边的队伍迅速向这里靠拢。
骑兵上万,无边无际。看得出来敌军并未快速奔跑,但远远就能感觉到这大量骑兵带来的压迫感,王成效左右扫了一下,对方应该是分成三个作战部队,三支队伍之间分得较开,可能是由三个头领分别带领。由于烟尘太大,后面的人基本上看不清楚。
王成效叫了一声:“升气球!”
一个巨大的气球渐渐升空,那团烟尘也慢慢靠近,在三里之外停了下来。
烟尘散去,三列骑兵大阵显露出来,气球上的观察员放下了观测纸条,王成效看了一下,只见上面写着“一万二千骑”。
王成效冷静的吩咐进行作战准备,十来个辅兵上前把铁丝网拦围了一圈,把柱子一根根钉在地上,再在铁丝网前面撒上铁蒺藜,一道行进间的防御网就算布置完成了。
经过简短的等待,对方的骑兵动了,中间的骑阵缓缓靠了上来,而两边的骑阵则从两侧围了过来。两侧各分出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队伍向远处驶去,显然,这两支骑兵队是去阻拦援军的,对方志于把这支小队伍吃掉。
气球上的第二张纸条传了下来,左侧重骑兵营已经靠拢过来,距离大约是五里。而右侧的陆永平距离是七里左右。
对面的骑兵已经迫近至两里,渐渐加速奔跑起来,轰隆隆的声音传来,地面也抖动得厉害,王成效大声下令:“火箭炮发射!”
火箭炮的射程是两里,不过近战中一般会标定在一里半的距离,一个火箭炮有四根炮管,战斗部重150斤,四枚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焰很快钻进了骑阵的中间,一声声爆炸声把骑阵的吆喝声全部掩盖,看上去效果不错。
火箭炮的装填比较麻烦,需用时20分钟,显然来不及发动第二次打击,不过此时对方的前锋已经到了迫击炮的射程,迫击炮陆续开火,虽然威力不大,但爆炸声显然也对前面的几排马造成了干扰,有几匹马可能由于害怕,本能地跃起身或者想掉头,不过在高速行进中显然并不是好选择,这造成了骑阵的一些混乱。
迫击炮的射速很快,特别是在不需要精确瞄准时,很快第二轮炮击又落在的敌骑中,不过威力实在太小,只是引起了些许的混乱,在庞大的骑阵中只是掀起了一点点浪花,并不能阻止骑阵的整体前进。
此时两侧的骑阵也已经包抄到位,并向阵地发起了冲击。王成效的策略是所有的重武器拼命的阻拦正面的骑兵,而两侧的骑兵则需要战士们用手中的枪来阻挡。
重机枪响了起来,由于华夏的阵地很小,庞大的骑阵需要在阵前收缩,而此时重机枪的作用就显露了出来,咆哮而出的子弹把前面的人马一扫而空,而这些倒地的人马显然影响了后续人马的速度,这让前面的骑阵有点拥堵,这让迫击炮的杀伤效率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