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学说博大精深,仅仅听上几遍又岂能完全知晓。
李斯在对韩非的文章理论进行记录和抄写的过程当中,可谓从头到尾又学习了多遍。
理解上自然更加精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李斯已经没有了其他心思,专一揣摩学习记忆韩非的著作。
当然,想要整天只学习,是不现实的,学问之余,李斯他们还跟着荀子参与了政事。因为荀子不仅仅是学者,更是政治家。
李斯作为荀子的学生,作为曾经的郡小吏,不可避免地帮助荀子参与了兰陵的历史进程。
李斯写得一笔好字,荀子便让李斯帮助处理县府的文书。
虽然李斯对荀子的学说有所了解,但是,李斯来了这里才知道,荀子居然还是兰陵的县令。
说白了,荀子除了教学,还要处理政务。
学以致用,圣人如是。
“通古,汝字秀美,吾不如也。”
刚开始,李斯是不愿意的,因为这耽误了他学习的时间,不过,随着参与事务的增多,李斯发现,韩非的理论居然能够在寻常的事务上体现出来。
也正是在帮助荀子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荀子的一些理论遇到了瓶颈,而韩非的一些理论恰好得到证实。
荀子虽然被“性恶论”所累,但其实荀子更多的时候相信人的心是善良的。
比如,在经济上,荀子明确要求商人做生意要忠厚诚实不欺诈,要求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诚信经营。
但是,李斯却发现,涉及到利益,商人很容易做出相反的事。
荀子也时常叹气,这些人,礼为何就无法教化?
“夫子,此之韩非所谓人之自为。”李斯说。
“何意?”
“商人夏天就准备冬衣,冬天准备船只,此举无他,为利,在他们一些人眼中,利益高于一切。”
“礼不可教?”荀子痛苦地问道。
“非法不可。”
李斯曾经跟官吏捉住一个偷偷进山砍柴的人,荀子曾要求工匠按时砍伐,但此人家中贫困,顾不了许多。
荀子无奈,只能教育一番,放走了他。
李斯清楚,这样的人不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偷摸上山。
果然,几日之后,李斯又发现了他。
“如之奈何?”荀子问。
“家中柴足够,或许可以。”李斯回答。
但实际上,到底会不会如李斯所言,都很难说。
荀子还主张轻徭薄赋,保护民力。
这一点倒是跟很多明君不谋而合。
荀子的一些政治理念跟后世无限融合,而且也给了李斯很多启示。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君民舟水论;
在为官方面,主张“论德使能而官”。
李斯后来能够推行一系列仁政,荀子脱不开关系。
兰陵,李斯过着半学半政的生活,日子虽不能说平静如水,但也精彩纷呈。
但李斯的内心却像岩浆一般。
当他认为事件成熟,便到了辞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