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一章(2 / 2)蓑笠翁品三国首页

事关诛灭第一权臣的诏书,这个需要绝对保密的诏书董承看完后就随意的放在几案上,他就不怕他睡着的时候有人偷看?董国舅太马虎了。第二天,他又把衣带诏诛曹这事跟很多人说了。诛曹这事要绝对保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知道的人越多,泄密的可能性越大,这个基本道理董承都不懂,董国舅办事太不靠谱了,难怪刘备后来知道有这么多人参与后,很后怕,忐忑不安。董承比王允差太远了,王允策反吕布杀董卓,董卓临死前才知道吕布背叛了他,王允的保密工作做的多么到位。

董承把衣带诏诛曹这事搞的像公布重大利好似的,广而告之,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如果大家目标不一致,人多反而会坏事,董国舅把一个需要低调、谨慎、秘密运作的事搞的跟请客吃饭似的:亲爱的朋友一起来,今天我请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皇上叫我去杀曹操了,大家开不开心,意不意外,来,大家一起举杯庆祝一下,明天我们去把曹操给杀了……

董承作为总策划人,把诛曹这事想的太简单了,他对泄密一事要负全责,他的保密工作做的太不到位了。

泄密的人是谁?史书上没有说。《三国演义》中说这事是董承的家奴泄密的。董承在和太医吉平探讨“趁给曹操治病时投毒除掉曹操”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时被秦庆童在门外听到了。后来,秦庆童与董承的小妾眉来眼去的,被董承发现了,董承打了秦庆童四十大板,秦庆童报复董承,向郭嘉告密了。衣带诏诛曹这事就这样败露了,董承不仅害死了自己和家人,还连累了很多无辜的人。谋事在人,成事还得要靠谱的人。办事不靠谱,害人进坟墓。

“衣带诏”事件震动朝野,曹操几乎铲除了所有的反对派,彻底掌控朝政,成为东汉帝国话事人;蛰伏在曹操身边的刘备提前跑了,幸免于难,他脱离了曹操后,举起反曹大旗,与曹操决裂,拉开了两人几十年“缠斗史”的序幕。

关于衣带诏事件,一些史书在记述这个事件时产生了分歧,最主要的分歧是献帝究竟有没有授予董承诏书。关于“衣带诏”事件的真伪,一直充满争议。“衣带诏”事件是真的吗?那封“讨曹诏书”究竟存不存在?

除了《后汉书?献帝纪》和《资治通鉴》对这个事件有记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也记述了这个事件,它是这样写的:建安五年春正月,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献帝究竟有没有授予董承诏书?《后汉书》说的十分肯定,点明董承接到了献帝诛杀曹操的诏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说法含混不清,前者用了一个“辞”字,后者用了一个“称”字,用这两个字意在指明:献帝给他密诏这事是董承自己说的,是不是真的有密诏?密诏是不是献帝给他的?没有明确说明。

史学家在作史时,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全客观的还原史事,他们会受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形势的影响。

《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时期,南朝宋的统治者以汉室后裔自居。南朝宋时有一部小说《世说新语》,其中就充满了对曹魏政权和曹氏一族的各种明讥暗讽,著名的“七步成诗”便出自此书。在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政治环境下,《后汉书》的立场可想而知。曹操受封魏公、魏王,有来自献帝明确的诏令。但是,在《后汉书》中却记载为“操自立为魏公”、“自进号为魏王”。范晔这样表述意在抨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贬损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而成书早于《后汉书》的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对“衣带诏”事件的记述就很客观:五年春正月壬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子服谋杀曹操,发觉,伏诛。初,承与刘备同谋,未发而备出。《后汉纪》对“衣带诏”一字没提,对不能确定的事,宁可不说,也不能妄自揣测,这才是写史书的正确态度。所以,关于“衣带诏”事件,《后汉书》作为的参考价值不比上《三国志》、《后汉纪》、《资治通鉴》。

司马光治史态度严谨,其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写出一部对治国平天下具有借鉴意义的“帝王之书”,对真实性的追求,《资治通鉴》已经做到了极致。在选择“衣带诏事件”相关史料时,司马光摒弃了《后汉书》的说法,借鉴了《三国志》的说法。《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献帝是否授予董承诏书一事故意用含混不清的字来描述,委婉的表达了“献帝给董承诏书一事”是董承杜撰的。

光通过对史书用字的推敲,不足以作为判断“衣带诏”事件真实性的有力证据。“衣带诏”事件当事人有没有留下蛛丝马迹,让我们搞清楚“衣带诏事件”到底是不是史实呢?

刘备是“衣带诏”事件的当事人,如果“衣带诏”事件是真的,他是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史书有没有相关的记述?可是,在现存史料中,没有刘备谈及诏书内容的任何记述。

刘备的政治主张是灭曹兴汉,献帝用自己的鲜血写的诏书无疑是攻击曹操的最好武器,刘备如果将其内容公之于众,既曝光了曹操胁迫天子、无人臣之礼,又可以号召以“实现东汉王朝伟大复兴”为最高理想的仁人志士与其联合反曹,实现振兴东汉大业,这对刘备的事业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刘备终其一生都没有说过一句有关诏书内容的话。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为汉中王时,虽然提到他和董承同谋诛曹,但是,没有提到“献帝给董承诏书”和“诏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臣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臣昔与车骑将军董承图谋讨操,机事不密,承见陷害。

如果真的有献帝写的诏书,这就是献帝的圣旨,有了献帝的诛曹密诏这把“尚方宝剑”,刘备可以用来宣传反曹行动的合法正当性,但是,各类史书从没提及刘备用过“献帝密诏”这个大杀器。

从客观事实来说,献帝有诛曹动机。“衣带诏”事件爆发时,汉献帝已经19岁了,曹操专权,献帝肯定不满,他身边有一批董承、刘备这样的反曹分子,他们都想扳倒曹操。从各个诸侯的势力来看,袁绍占据青、幽、冀、并四州,韩遂和马腾占据凉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权割据江东。曹操当时的势力还没有到“秦始皇扫六合”的程度,这让献帝有底气号令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反曹。

献帝是不是胸无大志、贪图安逸的君王呢?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心智成熟了,他是不是个像高贵乡公曹髦那样和司马昭硬刚最后落得个被人当街诛杀的愣头青呢?《后汉书·献帝纪》记载: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面对怒气冲天的皇帝及环列于殿宇间的虎贲卫士,即便是权倾朝野的曹操也有吓的“失色”和“汗流浃背”的时候。如果献帝命武士直接擒杀曹操,又有何难?但是,杀了曹操后,局面怎么收拾?朝野掌握实权的都是曹操的人,兵权也掌握在他手中,他的将领只听命于他,杀了曹操谁能镇得住他们?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起兵造反?杀了曹操本是想安定天下,但极有可能导致天下更乱。曹操若被除掉,朝廷出现权力真空,四方诸侯必定蠢蠢欲动,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有人会像李傕、郭汜那样直接带兵攻打首都,打下首都,控制朝廷,继续挟持汉献帝当傀儡。

献帝很清楚,没有兵权的他无法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即使铲除了曹操,面对曹操势力的反扑,他会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献帝向曹操妥协,维持现状,和谐共处,东汉王朝的壳还能保住,维持着表面的和谐,献帝如果想寻求独立,诛灭曹操,反而是自寻死路。除掉曹操对自己不利,献帝怎么可能写诏书叫董承去密谋除掉曹操?

综上所述,汉献帝的密诏是不存在的,“衣带诏”事件是董承自编自导自演的,结果演砸了,害的自己家破人亡,连累一大帮人跟着倒霉。

“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曹操亲征刘备,刘备战败,夏侯博、关羽被擒,刘备逃往青州。青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青州刺史是袁绍的长子袁谭,刘备有恩于袁谭,他曾举荐袁谭为茂才。袁谭听闻刘备来投,亲自到城外迎接,给刘备接风洗尘,奉为上宾。

刘备歇息几日后,便向袁谭告辞,前往平原郡,袁谭亲自率军护送刘备到平原郡,并提前派人告诉袁绍,袁绍离开邺城,来到200公里外的平原郡迎接刘备。刘备在平原郡安顿下来,整顿兵马。

刘备为什么在被曹操打败后去平原郡?刘备投靠公孙瓒时,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勾磐河一战中,刘备及时增援公孙瓒,在危机时刻救了公孙瓒一命,公孙瓒让刘备“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平原,早在西周为“齐西境之下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汉高祖以平原县为治所设平原郡。《汉书》有云: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154387,口664543,县十九。这时的平原郡是大都会。由于汉朝实行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皇子封地,其郡国”,国设国相,与郡太守同级。

公元192年,刘备“领平原相”,是享受秩二千石的官员了,他在乱世中打拼了六年多,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了。据史料记载,刘备在平原郡待了五年多,在平原相任上“雄姿杰出”。刘备坚持以人为本,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空间,扶助农桑。《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是时人民饥馑,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在当地仍流传着许多刘备爱民如子的传说和故事,口口相传,深入人心。

刘备在平原郡结识了很多英雄好汉,储备了大量人才,刘备这时已和关羽、张飞成为生死之交。关羽那时候是马弓手,张飞为步弓手。据《三国志·蜀书六》记载: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长数岁,飞兄事之。

刘备在平原郡期间还结交了常山小将赵云。《三国志》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平原郡是刘备的福地,他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他在这里发兵救过北海相孔融,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世人皆知,刘备听说闻名天下的孔融居然向他求救,异常惊喜,高兴的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即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往救。在这件事后,刘备的声名大振,江湖上开始有了刘备的传说。

刘备在平原郡治民用兵都有作为,引起了时人的注意。广陵太守陈登曾对功曹陈矫说:“闺方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之方父子;冰清玉洁,有德有言,吾敬华子鱼;博闻强记,奇伟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之略,吾敬刘玄德,名器尽此。

刘备“领平原相”,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平原郡,是他积累治民用兵经验的起家之地,是他实现“匡扶汉室”政治抱负的根据地,是他形成民本思想、以“人和”治天下思想的渊源之地。

刘备在平原郡站稳了脚跟后,想起了当初资助他的富商张世平,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这他的赞助。刘备想把他接到身边,派人去涿郡找他,但是,张世平不知所踪。刘备听说张世平下落不明,后悔没早点把他接过来,张世平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恩人,即使他下落不明,他也会把他永远铭记于心。

在张世平的资助下,刘备开启了带领私人武装抗争之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艰苦奋斗,最后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开国之君。张世平看人的眼光可以和吕不韦相媲美,然而,他的知名度远不及吕不韦,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名不见经传。他在赞助刘备后下落不明,他到底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

张世平资助刘备,他肯定会尽力帮助刘备,刘备的事业做的越大,他的回报也越大。史书上没有他的任何记录,只有一个可能:他在赞助刘备后不久就死了。商人是逐利的,不可能平白无故的赞助刘备,他觉得长相奇特的刘备会有作为,即使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但是刘备成立了保卫队,至少可以保护他的安全,比如糜竺的家族,在资助了刘备之后,一直跟随刘备,刘备对糜竺非常好,一直以礼相待,即使后来糜芳背叛了刘备,刘备对糜竺仍然和以前一样,所以,对张世平这样的天使赞助人,刘备肯定是非常感激的,有报答的机会肯定会厚待他。但是,在乱世之中,刘备四处征战,他自己的老小都多次被俘,所以,张世平肯定是在赞助刘备之后不久就遭遇了不测。

公元200年,在被曹操击败之后,刘备回到福地平原郡,重整兵马,以图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