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就是最后中国只剩下三位上帝的原因,而海外得七,故天下是中国得三,欧美得六,中东得一的原因。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知道从哪里抄的,不过应该属于老子原文,
【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就是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思想对比,很明显,这个属于司马光的想法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个基本上就是属于宋代文人对于道的领悟了,结果从此道教失去了清真二字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很明显,这是司马光的想法
【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知道从哪里抄的,明显属于对于道家一无所知的人对于道人的误解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个倒是真的,是典型的道家思想,不过宋朝文人因为结合了佛家,最后走了空的路子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这段不知道从哪里抄的,很奇怪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段不知道从哪里抄的,很奇怪,可能是黄帝书?没头没尾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应该属于黄帝书的一部分内容,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这是典型的丙火之道,道德经原文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这是对于汉唐的批判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典型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子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不知道从哪里抄的,但是明显不属于道家,更加类似佛家。可能是某段佛经改得
【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是典型的愚民之术,应该是丁火之道。也就是宋朝文人的核心治国理念,这一套理念的后果就是文字狱大兴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这是丁火之道治国的后果,也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原因,以丁火之道治国,统治集团越折腾,国家越弱,但是文官集团治国可能不折腾吗,不折腾怎么来项目,不来项目怎么来钱,怎么显示能力
【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也是司马光的治国理念,看来当年主修道德经的应该是司马光一系的文人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g)积德,重(g)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段是典型的已土之道,也就是明朝朱元璋的核心治国理念,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些东西,只能说浙江和江西文人的投资与合作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是典型的周代思想,以天道代替神道,以王道代替帝道,所以从周代中国开始大兴,进入了文明时代,也应该是道德经原文
【第六十一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是典型的儒家孟子一系的想法,居然看到了孟子的思路,难得难得,也可以理解为辛金之道,法律是有执行成本的,大国法律的执行成本太高,不适合搞法治,事实上欧美的海洋法律体系就是这么来的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yé)?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原文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原文,这是所有做事的方法,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想要做事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很多成功者后来为什么忘记了初心也是因为这个,当你为了求易而不断的违背自己的心思,那么最后必然走向自己理想的反面,是坚持理想坚持做人做到君子固穷,还是实事求是,不断改变自己最终迈向成功是每一个人必须在人生中做出的选择,目前社会的主流大多数都是后一个,所以才有了成功者不受谴责的说法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吸取了从曹操到唐代所有武官的教训,文官集团对于至高的位置不再具有想法,但是他们又迫切的需要有人能够占据最高的位置,这样他们的存在才有意义,这就是最后他们会变成汉奸的原因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道德经原文,典型的丙火之道,名家之道,李自成身后看上去也不是没文人帮忙,只是这群文人斗不过汉奸文人,最终被满清干死了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原文,这是典型的葵水之道的治国理念,一般民主制度就是指这个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这是己土之道,也是孙膑,韩信,毛的兵法的核心理念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这是典型的文人用人之法,鲍叔牙,张良,周都是这样做的,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所谓的黄石公兵法就是这个,这套兵法最擅长的是战败而不是战胜,可谓百败而不灭之法,也可以叫做流寇兵法,毛将其总结,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六字真言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被”同“披”)褐怀玉。
这就是丁火之道的做人之法,也就是所谓的家学,真的知识只是只留给自己人,其他的都要销毁,这也是从宋代开始要开大兴文字狱,即使今天也不例外的原因,知道的人越少,知道知识的身份就越贵,这也是中国从明清两代全面落后的原因,因为大兴文字狱垄断知识真的有着巨大的利益,这份利益足够让整个社会精英阶层彻底堕落为汉奸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差,保证社会中必须有有个阶层不存在明显的信息差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最核心统治根基,但是很明显,信息差是最容易产生利益的,一个阶层的人越多,那么分的人就越少,所以总会有人试图制造新的阶层垄断利益,这就是社会阶层的由来。简单的来说,你可以随时换工作的情况下,你的所有工作的平均工资水平就代表着你所在社会阶层,如果你的收入达到了中位数的十倍,那么算是摸到了统治阶层的边,如果收入在中位数十倍以下,那么就是可以利用的耗材,等你没用了就会被一脚踢开,如果达到中位数,说明你还有用,不是废材,如果连中位数达不到,那么基本上属于愚民政治的产物,可以叫做蠢材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á)其所居,无厌(yà,“厌”同“压”)其所生。夫唯不厌(yà,“厌”同“压”),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謷牙诘屈,明显不想要人知道这段话的真实意义,估计意思太过缺德,只有内部教学才能够讲,想象宋代最擅长的是什么,大致可以理解到底讲得就是土地兼并。破家的知县,灭门的知府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宋代文人的治国手法,简单的来说就一句,枪打出头鸟,只抓犯首,胁从不问,把最有战力的个体都干掉,其他的自然没有问题了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这就是从宋代到至今一直把治安看成第一的原因,如果死亡不稀奇,那么民众就不会畏惧死亡,司法就没有威严,如果死亡很稀奇,那么通过司法杀人就能够奠定权威,所以不管是舆论还是现实,都应该尽可能的降低民众知道死亡的存在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宗教国家都会人口持续大爆炸一直到土地承载极限,而文明国家不会,相反,会出现人口危机,这个也是所有宗教国家共同理念,人命很珍贵,不能轻易死亡,但是同时人又很贱,可以随意驱使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典型的老子言论,没问题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典型的道家言论,没问题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人家都说要反着看了,如果还不懂,那基本上就是不会读书,刚胜柔,强柔弱,是人人都知道,都可行的道理,国主会受到国家的蒙蔽,统治阶层会受到天下的不详。以小统大,差距越大,反噬越重。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和大恩怨必然会有收尾,怎么可能叫做善呢,所以司法不应该对人动手,有德行的人掌握司法,没有德行的人掌握执行,天道不会对任何人表现亲近,但是会对善人给予回馈。
典型的军国主义理念,这一部分日本倒是贯彻的很好,构筑起了武士这个统治阶层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愚民之治的最高境界,基本上没有被东印度公司入侵的天竺就是这样,也是宋代文人学习的模板。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最后一段应该是道德经的原文,之所以作为总结的最后一段,很明显就是与第一段交响辉映,讲述这一版道德经的核心主题。如何运用舆论操纵一个国家,不争是因为一旦争论,就会在舆论上引发关注,引发关注就会给予名气,所以舆论的核心就是一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绝不争论。想一想从宋代之后改造过的佛道儒三家,是不是都是这个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