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神童(2 / 2)诡路飞升首页

青年才俊们的心凉了。

一个书都买不起的文盲土农民穷鬼,凭什么比饱览诗书的他们更得诗仙的重视?他到底有什么好?难道和李白行了龙阳之好讨好了他?

为了维护自己那仅存的优越感,青年才俊们只能开始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起来,想用任何可能否定这个事实。

看着眼前这个衣着破旧、骨瘦如柴的少年,刘大官也有些不可置信。

这就是李白看上的那个才子?怎么是个农民打扮?

在这个世道,农民连生存都成困难,更别提读书写字、舞文弄墨了,因此几乎全都目不识丁。

他忍不住对李白耳语。

“是他?”

“嗯,是他。”

虽然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但本尊都亲口确认了,那就擦亮眼睛静待他的表演吧。

少年与周围意气风发、衣着华贵的才子佳人们显得格格不入,这一点不止在于衣着的差距,更在于他眉宇间自带一股不属于少年人的忧郁和沧桑,那是生活毒打留下的烙印。与周围孩童眼中的天真单纯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此时身上凝聚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位高权重之人,但他仍不怯场,因为他胸有成竹。

当一个人内心力量充裕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外界条件给人带来的自信,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一种灵魂上的优越。

抛开金钱权力等一切身外之物,纯粹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的能力、才华与价值远胜于在场任何一位同龄人。

事实胜于雄辩,随着余一龄早已在脑海中作好的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整个山顶,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首神诗就此诞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成,当最后一个字脱口而出后,李白当即站起身大动作地拍手叫好,口中激动得连说了三声好。

“此诗只应天上有,此子可比李太白。君道我意我知君,共分天下八石才。乾坤二斗谁无畏?敢赴九天寻仙对。”这么多年终于遇到一个能在诗方面和自己同行的知己,李白一时性情高涨,诗性大发,随口便跟了一段助兴,接着拿起酒坛猛灌了一口酒。

余一龄第一刻被诗仙夸得有些不敢当,下一刻又立马陷入诗作的兴趣中,当即低头就开始细细品味其诗的韵味。越品越觉非凡,虽因即兴发挥导致细节方面略显粗糙,但其中的雄奇奔放、神思异彩、天马行空的想象却跃然纸上,震撼人心!

不愧是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当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余一龄刚想好好夸赞一番,抬头却见一个黝黑的酒坛冲向自己!他连忙伸手接住,接着本能地看向来处。

却见李白正在头也不回地向山下走去。

“安置好此地之事,随后来凉亭随我一醉方休!”

余一龄还想说几句,可李白的身影却已早早拐进视野盲区,不见了。见此,他无奈地摇头笑了笑,心下挖苦道:李白夫子,来无影去无踪,话都不等说完,当真一个“潇洒”!

随后他将注意力放回吟诗会,方知他已成了全场的焦点。

在刚才他与李白的交谈之时,全场都分外安静。所有人都在默不作声、目不转睛地目视静静等待。

这一切都是众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并没有任何人的命令。因为刚才那首诗,此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份量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抬高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毕竟钱可以有很多,但才气可真是万中无一,千金难求啊!

青年才俊们哪怕再游手好闲,至少也都是读圣贤书长大的,多多少少都听得出余一龄刚才所作之诗之精妙。哪怕听不出,看在李白如此激动的反应,就算傻子也知此诗了不得了。

这个乡巴佬很有才。

他们哪怕心里很不服,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农村来的“文盲”比他们其中任何人都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