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1 / 2)花开九零首页

也是在1997年,奶奶过世以后,晓丹父母在城里打拼了一些年,手上也有了一些积蓄,那时候,村里人都以能回村盖新房子为骄傲,为脸面,而父亲青民又是极爱面子的人,所以和母亲商量以后决意回村盖房!

那时候村里清一色的土房子和一层楼的平砖房,有的村子还有人自己开窑烧砖。村里的道路也都是泥巴路下雨天就非常泥泞,出行也不方便,经常都需要穿雨鞋,很深的那种胶制的。晓丹家坐落于村里的第一排,再前面一点就是一条货运铁路,每天都有火车的轰鸣声响起,有时候火车经过村庄速度很慢,还有一些调皮的男孩子还会攀上火车外面可以落脚的地方,随着火车前行一段路,在火车加速之前再跳下车来,也是那时候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当然,对于家教甚严的家庭,就不会允许孩子去爬火车了。

1997年秋天盖房子,还是张家湾一件大事,彼时,村里还没有太多发达的人家,也有一些读书出去的人就在外地定居了,像晓丹的二伯三伯都在临水市买房了。父亲张青民虽然也读了一些书,思想还是比较传统,没有考虑在城里安家,而是第一时间想到把爷爷奶奶住了一辈子的土砖房拆了,盖上新的二层楼房。那时候村子里和附近湾子里有很多人会做泥工、木工等等,基本上盖房子请附近会做事的工人就可以了,材料买好,格局设计好,就开始拆房子、打地基、盖楼房了。

每天的吃食必然会准备得稍微丰盛一些,请工人们吃饭喝酒,炒上几个时兴的好菜,譬如麻婆豆腐、红烧鱼块、冬瓜排骨汤、红烧肉、炒鸡蛋等等,每日除了干活是极热闹的,吃饭也是工人们乡亲们最开心的时光,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吃的照旧是土灶柴火饭,到底也比现在城里人吃的电饭煲米饭要香一些!

大约花了四个月时间,新房子就盖好了,是一个两层楼的房子,中间都是大厅,两边做的房间,楼上四间房,楼下进门右手是长房一间,左手是两件房间。那种老式的格局,厨房呢,在楼房后面的一排小屋,正对着楼房后门的是厨房,右手边是柴房,左手边是一个卫生间,当然也是老时代的卫生间,只是用水泥铺设的,下面也是直通粪水池的,去菜地需要施肥也是直接从后面口子从里面舀的,还有一个猪圈可以养猪,虽然当时也没有人在家住,但是该修的地方也还是都修了。二层楼房的外观是贴的90年代那种白色长条的瓷砖,那个年代,就算城里的房子也兴贴那种瓷砖,二楼的所有地面都铺了粉红色的带图案的正方形40×40的瓷砖,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全屋的灯也一改之前的煤油灯或者发出黄色的光来的圆圆的灯泡,清一色安装了瘦长美丽的白炽灯,发出柔和明亮的白灯,亮度也比此前高了许多,夜里房间照得灯火通明!总的来说,这个新楼房矗立在张家湾的第一排,与其他颜色黯淡的平房格格不入,看着十分气派漂亮,也狠狠满足了父亲张青民的虚荣心。

当然,此后的十年,村里的新楼房也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一排排、一户户,渐渐有了新农村的新气象,但当年的骄傲还是让父亲开怀了许久的。毕竟是村里第一家盖楼房的人。

1998年,晓丹和弟弟晓诚就和父母一起在城里生活了,那时候刚去临水市,从乡村到城市,晓丹还是感到很兴奋的,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马路上奔驰的汽车、街道上林立的商店、城市里矗立的高楼大厦、彻夜不熄灭的路灯、菜场里很多没有见过的蔬菜水果、还有打扮时尚妆容精致的行人……这一切都是晓丹以前不曾见过的,每天忽闪着大眼睛,认真观察周围的一切。那一年秋季入学之前,父亲就带着姐弟二人去租房的城中村看了他们即将入读的学校。

那一年暑假,发生了特大洪水,长江的水决堤了,他们所在的临水市也在长江边,所以她初去学校时,看到的校园是在一片汪洋大海里,因为学校的操场地势较低,教学楼地势较高,所以她看到教学楼都是稳稳伫立着,但是下面却是一片湖海,在小小的晓丹眼里,那就是海那么大了,虽然她还没有见过大海。直到后来水褪去了,显出了操场原本的样子,她才知道哦,原来这是操场,是升国旗、做体操、上体育课的地方。那会儿的操场不是如今的橡胶跑道,是青色小碎石铺就而成的,颜色同柏油路的颜色,跑道用白色的石灰一类画出来,也是可以正常举办运动会的。

那时候读小学二年级,印象深刻的就是操场里有2个跷跷板,晓丹最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那个跷跷板,忽高忽低、一上一下甚是有趣,她还记得班里有个同学非常喜欢吃皮蛋,但是她觉得皮蛋吃多了会烂皮肤,所以对它怀着恐惧之心。那时候还有一件趣事就是有一个同学家里是种蘑菇的,就在旁边不远的大桥公园里,那同学的父母在公园一处的地下室里,种了很多蘑菇,就是她很喜欢吃的平菇!她和同学去了几次,从地上的入口慢慢往地下走去,下面潮湿又冰凉,一天24小时开着黄色的灯泡,她其实有些害怕,但是好奇心驱使她勇敢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每当蘑菇发酵的时候,她能明显感觉到一间间蘑菇房里的温度很高,它们都用白色塑料薄膜盖着,长得也很快,在幼小的晓丹心里,觉得是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直到后来学习了生物才明白这个过程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