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黑山军(二合一)(1 / 2)天志首页

既答应相助曹操,刘备自也是不会拖延。

当即派赵云带五千兵马,云汜为军师,赶赴白马。

至于派赵云和云汜去的原因,自是二人皆与李典熟识,相处时更方便罢了。

众人自平原疾行出城,星夜兼程,终是抵达白马。

云汜等人到达时,白马已被围半月有余,李乾率军多次与袁术军交战,皆因兵力悬殊落败,好在白马也算大城,袁术军也是攻城不下。

李乾见有援军前来自是喜不自胜,赶忙迎云汜一众入城。

李乾如何迎接自不用说,云汜也忙于问清当今状况。

“不知如今局势如何?”云汜问道。

“敌军足有一万五千余人,三倍于我,若非白马坚固,我等怕早已落败!”李乾叹道。

毕竟曹操新据兖州,兵力自不能与袁术相比,加之北边还有袁绍虎视眈眈,之五千兵马已是极限。

“此次袁术不是指派刘祥一人前来吗?他一人如何有一万五千兵甲?”赵云疑惑道。

“赵将军有所不知,袁术指派刘祥一人不假,那刘祥却也只有五千人马,但此次攻城的不只刘祥,还有黑山贼!”李乾之子李整解释道。

“那黑山贼不是忙与袁绍交战吗?如何跑到此地?”赵云疑惑道。

“我等也不知缘由。”李乾摇头道。

“我倒是知其缘由。”一旁的云汜说道。

黑山贼,一支农民起义军,说其产生原因,自是因为说起如今局势的来由时怎么也绕不过的黄巾起义。

爆发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的黄巾大起义,虽于当年即被东汉政府所镇压,但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东汉朝廷对关东地区的控制趋于瓦解。

真实历史上,继黄巾军而起的黑山军则依托太行山脉,采用灵活的组织方式和战术,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在关东地区曹操、袁绍、公孙瓒等大小军阀之间纵横捭阖达二十余年。

对从中平二年(185)至建安十年(205)关东地区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末年的黑山军形成于黄巾起义、东汉政府统治瓦解的大环境之下。冀州作为黄巾军起义的首发地,各地的政府机构几乎一时被黄巾军所摧毁,这为黑山军的形成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在黄巾军起义的同时,黑山军的主要首领博陵张牛角、常山张燕就已经聚众起事,只不过规模较小,只是“在山泽间转攻”而已。

黑山军真正形成规模并对东汉政府构成威胁是在中平二年二月。

对于此时黑山军的具体情况,《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贼帅常山人张燕……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伯万,号曰黑山贼。”

由此可知,黑山军的活动区域是在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诸山谷之中。

黑山则位于太行山脉的南端,故史书称之为黑山军。

太行山脉高峰迭起海拔多在两千公尺以上。山脉东南为河北平原、西北则为山西高原,河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陉道多分布在太行山脉之间。

这一地势特点为分布在太行山各山谷中黑山军各部的相互联络和战略上相互配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又据《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典略》曰:“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可见,黑山军诸帅多出于社会的底层,其名号往往源于其个人行为的某项特征。

又参照上引《皇甫嵩传》可知,黑山军诸帅有名号记载的共25人,如果以25人为25股,每股人数在2.5万至0.65万计算,黑山军总人数在62.5-16.25万人之间,“众至百万”则很可能是虚数。

就如同刘备在青州一役上收复了四十来万精锐战力以及几十万老幼妇孺,但对外宣传却不会分开说,会直接说‘得青州黄巾百万’。

根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140)五郡人口总数为240.6721万,黑山军则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4至1/15之间。

而当时如袁绍所、公孙瓒这般的大诸侯,能动员的兵力均为30万上下,说是一州之牧的刘备也只有二十来万,还未真正崛起曹操更少。

可见。黑山军在当时的关东地区确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黑山军的首领主要是靠相互推举和各部的拥奉。

据《三国志·魏书·张燕传》载:“张燕……博陵张牛角亦起众,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瘿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众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后,众奉燕。”

从中可见,张牛角是因张燕的推举而成为首领,而张燕则是因张牛角对各部帅的举荐。

以其“剽悍捷速过人”、“善得士卒心”这些出自描述《朱儶传》的个人条件,因此而被各部拥奉为首领倒也正常。

从中看不出张燕与各部帅是否有严格的统属关系,这与黄巾军内部用宗教的形式来确立各级首领相比,在组织结构上则显得较为粗简。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黑山军分布在太行山诸山谷之间,较为分散,不适合用黄巾军那样层层隶属的组织模式。

另一方面,则因为黑山军首领部帅多出于社会下层,没有黄巾军那样明确的政治纲领。

而黑山军各部充分利用其广泛分布在诸山谷陉道的条件,彼此之间“更相交通”,在战略上避免了黄巾军在平原地区固守某一城池且没有配合而遭到围歼的厄运。

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黑山军,在历史上自中平元年(184年)初起至建安十年(205)投降曹操为止,作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对此时期袁绍、曹操、公孙瓒等军事集团势力的消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平元年十一月,河北黄巾军被东汉政府击溃,而此时尚属于小股山贼的黑山军各部还不是东汉政府镇压的主要目标。

中平二年春,因西北的边章、韩遂在陇右起兵。威胁三辅。

东汉政府遂将驻在河北由皇甫嵩所统率的主力军调回长安,黑山军势力得以迅速壮大。史载“河北诸郡县并被其害,朝廷不能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