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万步讲,如果没有农桑,你每个月领的俸禄,从何而来?你且说说,农桑知识如何无用?”
“这……”
面对朱标的反问,钱塘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想了一会,钱塘解释道:“臣并不是说农耕知识无用,臣只是说,读书人有读书人的考量,用这些知识考量他们不合适。”
不想这时,朱元璋却开口了:“钱唐,你熟读孔孟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你不是天天把这话挂在嘴边吗?既然民为贵,那老百姓们从事的知识,怎么就比孔孟经典低贱了呢?”
“这……”
钱唐不禁老脸一红,彻底哑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确实喜欢把这句话挂嘴边,用以劝谏皇上。
但是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被不喜欢这句话的皇上用这句话来训诫他。
口口声声说心怀百姓,到了关键时刻却忘记了百姓。
钱唐突然感觉,自己刚刚的话,让自己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模样,不由得一阵愧疚。
“父皇所言甚至!”
朱标顺着朱元璋的话道:“唐朝香山居士白公有诗曰:‘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公尚且如此,我们读书人,又有何功德,去轻视农桑?”
“农桑乃立国之本,我朝录取进士,考核这些知识,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朱标引经据典,铿锵有力的话语落下,朝堂上一众大臣不约而同的纷纷点头。
钱塘此刻,更是羞愧得无地自容。
他是孔孟的忠实拥趸,所以当新增的考试完全摒弃了孔孟之学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肯定是反对的。
但经皇上和太子这么一说,他发现自己错了,错得离谱。
“老臣惭愧!”
钱塘耿直如铁,有错就认,挨打就立正,大大方方的认错。
见到钱塘低头,朱元璋暗自得意,嘴角已经压不住的往上翘,中气十足的道:“咱标儿说得对,种地都不会,谈何体恤民情?谈何搞好民生?谈何做好一方父母官?”
“太子英明!”
群臣不约而同的高呼。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问道:“谁还有什么意见没有?”
“臣无异议!”
刘基第一个站了出来。
“臣等亦无异议!”
钱塘和众臣跟着也站了出来。
“好!”朱元璋笑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照太子说的办!”
“遵旨!”
百官回应。
朱元璋在群臣间扫视一眼,突然喊道:“钱唐!”
“臣在!”
钱塘再一次出列。
朱元璋盯着钱塘,眼中有几分玩味,道:“昨日咱和太子出宫办事,咱听到有人说咱和太子不管恩科之事,现在你看看,在你们张惶无策的时候,标儿已经有了解决之法,你说说,说那话的人,该如何处置啊?”
钱塘梗在原地一会,咬牙道:“罚俸半年!”
“好!”
朱元璋终于笑了,道:“你是刑部尚书,你比咱懂律法,就照你说的办!”
钱塘很硬气,打落的牙齿硬生生往肚里吞。
大明的俸禄不低,但也不算高,做到他们这个高位的,俸禄自然不少,但开销也不小,所以如果没有贪污的话,也是刚刚好维持稍微有品质一点的生活。
罚俸半年。
不用说肯定很难受,是不算太重但也绝不算轻的惩罚了,也算合理。
但是你问钱唐后悔吗?
他不后悔。
本次恩科风波能够顺利解决,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开心,如果有下一次,他还要说!
因为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他认为他作为臣子的本分。
这也是朱元璋不杀他的原因,钱唐这个人虽然轴,但却是真心为大明好。
不仅恩科风波有了解决之道,而且用钱唐最信奉的孔孟之道训诫了一番钱唐,还让钱唐心服口服的罚了自己半年的俸禄。
朱元璋的心情就跟便秘了几天突然一下子通畅了一般的畅快……
……
朝廷增加大考的公告一出,原本愈演愈烈,正欲酿成一场大风暴的恩科风波总算是高了一段落。
将大考拆成两个科目来考,其实并不算新奇。
因为在唐朝时候就有时务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科目,只是到了到明代只剩经义一门了。
现在又增加了一门。
这一门考试朝廷将它叫做民策,和以往的各科都不同,究竟是什么样的考核方式?
南北方学子们都是议论纷纷。
学子们的诉求得到了回应,暂时是不闹了。
朱元璋也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这些天就是硬骨头钱唐见到他也低眉顺眼了,朱元璋心中暗爽,这个老匹夫看多了竟还有点可爱……
朱元璋和学子们都爽快了,但在他们看不到的角落,有一群人正在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他们就是应天府的织布作坊的坊主们。
在城北富强布厂的冲击下,他们的织布作坊已经运营不下去了,生产吧,产出的布已经卖不到原来的价格,如果按富强布厂的价格,那是产一匹亏一匹,不生产吧,生产资料又全都闲置,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走投无路。
应天府所有的织布作坊,就像飓风过境一般,尽数摧毁,无一幸免。
但是,他们不能像学子那样去跟朝廷闹,能够很快引起朝野上下的重视,也没有什么人关注他们,替他们发声,他们只得望着停摆的织布作坊默默流泪,唉声叹气。
“富强布厂?富强他奶奶个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