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就暴露出了弊端。
那就是纺纱跟不上织布的速度。
织布提高了四倍的效率,将原本市面上的纺纱很快就消耗一空。
纺的过程包括弹棉、搓条、纺纱、成红等工序。
“有纺车并架三锭,抽绪者,……每人日可十两余。”
“用脚车纺线两条,一日可纺线一斤几两。”
在这个阶段,一般一个劳动力一天能够纺出十余两纱。
“率日成一匹。”
“旬日可行布十匹。”
在杨炎没有拿出改良过的织布机之前,织布的效率,平均一个工作日出布一匹,可视为常例。
一匹布大概需要纺纱十余两。
所以,两者之间在之前是基本上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但是相对于织布,纺纱的价格就要低很多。
“棉花货用据常而论,每钱百文买到子花,必须二人昼夜疲瘃,乃可成线。除花价外,仅可得钱三四十文。及机户成布货市,除花线价外,每匹获利不足百文,且一日这内尚不能成此一布。”
也就是说,每一工作日,纺纱只得10文,而织布可近100文,相差太悬殊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穷民无本,不能成本,日卖纱数两以给食。故谚云: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贫民以卖线换布为生。”“有止卖纱者,夜以继日,得斤许即可糊口。”,所以“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这种单事纺纱的事例还是不少的。但略加分析便可看出,它们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没有本钱,或寡妇、里媪没有家庭劳动力,就只能纺纱。织布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周转资金,而纱则“数两”“斤许”即可出卖,以救燃眉之急,还有一种情况是妇女“不善织”,因而把纱拿到“机坊”去织布,织布不仅需要设备和周转资金,还需一定技巧,故选择卖纱。
“赈钱每户得钱数百文,买棉纺纱,以纱易钱,一钱可得钱半之用。”
“每日纺纱十二两,......除一姑两孩四人食用外,尚能积蓄以还清所负之债。”
所以,农家纺织的利益主要来自织布,单事纺纱,顶多只能补偿工食,因而也只能利用老弱劳动力,附庸于织布。
但这是底层百姓无可奈何的选择。
越是到了底层,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低。
但是……
现在这种情况似乎悄然发生了转变。
因为整个应天府的织布工坊都陷入了狂热的状态,疯狂的织布,因为织出来的布能够迅速的变现,也就是说织出来的就是钱,所以一时之间,棉纱消耗量巨大,很快便成了紧俏之物。
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底层的劳动者们虽然文化水平低,但他们也不傻。
以前他们赚得少,作为供货商被上游的织布作坊压榨,但是现在供不应求了,双方的关系一下子就调换了过来。
纺纱不愁没有销路,而织布工坊没有纺纱则是很快陷入停工的状态。
所以原本一匹布需要的棉纺,从二十到三十文钱上下浮动,一下子直接翻了近一倍,飙升到四十到五十文钱的价格。
而且供不应求。
原本织布作坊免费领了杨炎的织布机之后,织出一匹布能赚三十文钱,但是现在就只剩下十文钱左右了。
一天织四匹布,以前能赚一百多文钱,但是现在只有四十文钱了。
甚至还不足四十文钱,因为棉纺不足,导致他们现在一天产不出四匹布。
但他们又不得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