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到河道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气温也在逐渐升高。
沿着河岸,我摸索着向河道上游走,河水非常的清澈,隐约可见一些鱼虾在水中嬉戏。
不一会儿,有一条通往山腰的的青石板路映入眼帘,怀着好奇的心态,我也走了上去。
路的尽头是一座亭子,亭门上面阴刻“喜息亭”三个字,亭子由条石搭建,长方形,里头有一块碑,碑上记载的是这座凉亭最早建于明代万历时期,后在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再次被修缮,用于路过的人乘凉。
原来在明清时期,沿海与内陆的贸易往来是比较频繁的,作为湘粤古道的关键枢纽,这条路在古代人流量是不小的,路过贩卖茶叶、盐等商人都要路过这里。
不一会儿,我折返回河道,继续向上游寻找,又大约走了一个小时,将近中午十二点时,果然,我发现了那座石桥。
这是一座单拱石桥,也是由人工就地在河岸两侧的石山开凿的石块堆砌而成,没有用一点水泥,几百年了,如今却依旧很坚挺。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石桥左边的石山,大约高在120米左右,石山的朝向刚好对应的是对岸两座山的中间,而石山的后面则是被更大的几座山围起来,整个地貌就像是一把太师椅,而这座石山刚好坐落于太师椅中间。
当我走到山脚下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中一惊,山脚下有两个两米见宽的大坑,左右各一个,朱红色的棺材板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被丢弃在坑的周围,也没有见到墓碑的踪影。
我走近一看,两座古墓被大开膛了,往往被大开膛的古墓就说明墓里有不少好东西,因为树的遮挡,从远处根本看不到这两个坑。
墓坑大约1.5左右深,长接近2米,呈T字形敞开。
呈T字形是有说法的,当民考队勘探到古墓后,往往会定位到古墓的头部,因为明清时期的古墓,头部都会有壁龛,一般穷人的墓,壁龛里是一些个陶罐几个铜钱,一些地主老财达官贵人的墓头部就会有青花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