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沉浸在宴会的喜悦之中,突然一个消息打破了欢乐的氛围。“董卓那恶贼的尸体在市上示众,竟有一人在尸体前痛哭流涕。”王允听闻此言,愤怒地质问:“董卓被处决,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此人究竟是谁,胆敢独自哭泣?”于是命令护卫:“立刻把那人给我带来!”不久,那人被带到了宴会厅。
所有官员见到那人,都露出惊讶的表情。原来,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侍中蔡邕。王允斥责道:“董卓这个大逆不道的贼子,今日终于受到了惩处,这是国家的大喜事。你也是汉朝的臣子,不仅不为这喜事庆祝,反而为那贼子落泪,这是何故?”
蔡邕低头认罪,说道:“我虽无才,但也懂得大义,怎会背弃国家去偏袒董卓?只是念及他昔日的恩情,不禁悲从中来。我知道这是重罪,但愿大人能宽恕。如果可以让我继续编撰《汉书》,以此来赎罪,那将是我的幸运。”
周围的官员们,虽然对蔡邕的行为感到震惊,但也都暗自惋惜他的才华。他们纷纷为蔡邕辩护,希望能够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太傅马日也低声对王允说:“伯喈的才华横溢,如果能让他继续完成汉史,那将是一大盛事。而且,他一直以来都是孝顺之子,如果突然处决,恐怕会失去民心。”
王允沉思片刻,回答道:“历史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孝武皇帝没有杀掉司马迁,结果却让一些不实之言流传至今。如今国运不济,朝政混乱,我们更不能让那些口蜜腹剑之人有机可乘,以免他们的言论影响到年幼的皇帝和朝廷的稳定。”
这场关于忠诚与信任、才华与责任的辩论,在宫廷的阴影下悄然展开。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所信仰的理念而努力着,而这背后隐藏的是对未来的无尽忧虑和对过去的深沉思考。
在昔日的朝堂之上,王允与马日就是否处决蔡邕一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王允坚定地表示:“当年汉武帝没有杀掉司马迁,结果让一部充满谤议的史书流传于世。如今国运衰微,朝政混乱,我们不能再让奸佞之臣有机会误导幼主,留下恶评。”
马日沉默了片刻,然后无奈地退下。他私底下对其他官员说:“王公此举,岂不是自绝后路?贤良之人是国家的栋梁;文化创作则是国家的瑰宝。摧毁这些支柱,抛弃这些珍宝,国家怎能长久?”
然而,王允并未采纳马日的忠告,最终命令将蔡邕投入狱中,用绳索将其缢死。这一消息传出后,许多士大夫都为之落泪。后人评价蔡邕为董卓哭泣,虽有不当之处,但王允如此极端地处置他,也未免太过严厉。有诗叹曰: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董卓独揽朝政,残忍无道令人震惊,侍中何进为何会自寻死路,身陷囹圄?
当时诸葛亮尚在隆中隐居,又怎肯轻率地投身于乱臣贼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