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道德经4(1 / 1)道墨思想辨析首页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所谓国难显忠良,家贫出孝子,圣人辈出的时候总是生活在乱世中,老子就是这样,在乱世而存,却倚道而憩,我们也能感觉到:当处于乱世中道的真谛失去他的意义时,当国家之道被废弃时,当家庭之不睦时,当国之危难时,最值得尊重的永远是那些仁义而又厚道的忠臣和贤人了。

老子的政治主张则是无为而无不为,若君主能顺其自然为之治理,放松人民的警惕,消除彼此的敌意,不在苛捐纳税,甚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不始百姓频繁迁移,则会在祸乱之前消灭祸乱。

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的治国理念上,老子的主张是非常贴近实际的,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一些盛世,是用老子的无为理论,进行了实践,并且取得了成功,例如:汉朝文景之治。老子的治国思想又不像前面所讲的墨子那样过于理想,我觉得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典范恐怕非今天北欧国家莫属,在今天的北欧,政治清明,法律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执政者也顺应民意,顺其自然,人民的生活清净并且安逸,可以说那是我们人类最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老子的治国思想里最完美的摹本。

而相反造成人民饥荒,苦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道德经里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為者,是贤於贵生。百姓生活困苦,而统治者则是荣华显贵,这显然不符合天道,真正的圣君明主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所以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但若君主违背天道,则:“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永远都不要把人逼到绝路,治国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莫不如给百姓和他人留条活路,不然就会物极必反,甚至当人民都不惧怕死亡的时候,那又怎能以死相压迫对方呢?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所以:“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的思想总是离不开自然,他的自然既是自由。在他的哲学里有一种古典自由主义的倾向,我也一直觉得真正的自由就应该是老子道德经中表述的那样,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国家就是这样,凡历朝历代以暴利治国而不尊天道者则速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