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赵佶被蔡京所蛊惑,同时认为蔡京还未建立起很大的个人权威,不足以威胁到赵佶,何况蔡京一向对赵佶颇为恭顺,竭力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尤其是他善于理财,搜刮大量的财富以供赵佶挥霍。
所以赵佶后来就最为倚重蔡京,他虽然在执政的任命上有限制蔡京的考虑。但是蔡京毕竟善于迎合,通过打击元祐旧党等一系列活动达到了排斥异己的目的。
现在的蔡京,无论是在台谏还是地方,都拥有一大批自己的拥趸,赵佶想要立刻罢去蔡京,已经是不太现实了。
赵佶问道:“以张卿之见,欲整顿朝堂,当以何为要?”
赵佶这样问,张商英当然要打起精神来了,很明显,赵佶现在对蔡京已经不满了,而这就是自己的机会,于是张商英略一思考之后。
对赵佶说道:“臣以为,整顿朝堂,首在言路,台谏得人,则刷新吏治,不为难也!”
这话赵佶深以为然,台谏作为大宋朝廷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来是用于澄清吏治的,然而自新旧党争以来台谏已经完全沦为了宰相们的打手,台谏在党争过程中基本丧失了其纠劫不法的正常职能,“谏官、御史在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完成天子法官的使命,却基本沦为政治集团的鹰犬。
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都操纵利用台谏攻击、诋毁对手。蔡京当政以来,台谏更是沦为权臣之私,成为其打击异己的工具。
张商英的上次罢相,就是蔡京操纵台谏的结果,弹劾张商英的朱绂、余深两人均为蔡京党羽。
张商英说道:“当务之急,就是要回复祖宗之法,台谏官员选任的宰执不预。”
赵佶听了之后深表赞同,看来张商英自上次罢相之后,也思考了不少,神宗之法也并非尽善尽美,祖宗之法也不是都要废除的。
本来按照大宋祖制,台谏官的选任制度大体上遵循三个原则,即皇帝亲擢、侍从荐举、宰执不预。
有宋一代,历代皇帝都把选任台谏官必须君主亲擢作为祖宗之法来实行。特别是台院与谏院的最高长官一般是皇帝亲自任命。而属员一般是侍从举荐的。宰相不能干预台谏。
为了避免宰执们控制台谏,从而阻塞言路,形成权相,大宋特别规定台谏官员的选任宰执不预。宰执不预规定除不得举荐台谏官外,还有与现任宰执有亲戚关系的也不能担任台谏官,以及被现任宰执曾经举荐者不能再举为台谏官。
但是这个制度在神宗朝被打破了,当时由于台谏是旧党的主力,大部分的台谏官员对新法都持反对意见,甚至不断弹劾王安石。
为了推行新法,新党也得到了神宗的默许甚至是首肯,得以控制了台谏。并打破了大宋形成的台谏官员选任的宰执不预制。宰执开始干预台谏官员的选任。逐步控制台谏,借助台谏宣传变法,打击旧党势力,台谏沦为党人之私。
到了蔡京这里,更是死死的掌握住了台谏,通过台谏弹劾政敌,巩固权位,成为权相,张商英认为,既然要整顿朝堂,首先就是要整顿台谏,将台谏控制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