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迫不及待的拆开,只见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张五十块钱,又心虚地把钱放回到红包里面,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红包收到自己最贴身的口袋里,开什么玩笑,这可是半个月工资呢!可不得好好放着。接了红包的人都开始恭维起男人来,也有的人开始教育起男孩儿,“诶呀,你这孩子,没事儿可哪跑干什么呢?多让家里人担心!”
有的人看着二话不说就收下红包的人一脸艳羡,可是到了他自己,他觉得因为这样的原因收下这红包心中有愧,但又舍不得放过这笔巨款,心里好像有两个相反的声音争吵起来。
角落里坐着个年轻人,戴着一副黑色眼镜,穿着一件浅灰色半袖,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他手里拿着份报纸,因为太过用力,在报纸上都留下了压痕。他叫步昌明,刚满18岁,是市里报社的实习生,刚被分到这里不久,他手中的报纸就是他跟随采访报道的第一份报纸。报纸的角落里印着一份不起眼的寻人启事。和大部分的寻人启事一样,上面印着几行小字:
楼熙照,男,八岁,楼熙月,女,三岁,晋海市人,与家人逛庙会时与家人走失,如有好心人或者知情人士提供线索必将重谢。
短短几行字,专业又冰冷,步昌明还记得来刊登寻人启事的老人,那天执勤的民警带他来登寻人启事的时候是他接待的。老人神色仓皇,浑浊的眼睛里还洇着泪水,他带着两个孩子去庙会凑个热闹,哪曾想,把自己的孙子孙女都弄丢了。
其实报社接待过数不清的人来登寻人启事,毕竟警方要求刊登寻人启事四十八小时得不到消息之后才能立案,只不过这二位老人是步昌明第一次跟着接待,他印象格外深刻。
两个老人絮絮叨叨地说着今天一天发生的事情,一会儿说孩子多么可爱,考试得了多少分什么的,负责记录的同事都有些不耐烦了,步昌明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提示二人,说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孩子丢失的大概时间,在哪丢的,丢失时穿的什么样子的衣服,孩子几岁,大概多高,带没戴眼镜类似这些对于寻找孩子有帮助的信息。
最后终于把大部分细节都问了出来,可是谁也没有注意的一个细节让大家都犯了难,两老人没有多少钱,而寻人启事刊登在报纸上也是要收费的,按字收费,显然字数越多价格越高,两位老人没有那么多钱,最后在编辑的删删减减之后,最终刊登在了报纸上,而两位老人为此支付了四十块钱。
显然眼前的男孩说的信息和报纸上都对得上,但是步昌明也不清楚面前那位衣冠楚楚的男人是不是这孩子的亲戚或者说,男孩是不是报纸上刊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