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章 跪还是不跪?(2 / 2)三国之琅琊王首页

刘据拉着刘熙就要行跪拜之礼,刚要屈膝下去,而刘宏站起身一个箭步上前拖住刘据说道:“王叔不可。”

张让说道:“陛下臣告退。”对刘宏施了一礼,又向刘据施了一礼后退了出去,还把刘宏身后的侍从也一起叫走了。

此时殿内只剩下刘宏、刘据和刘熙。刘熙这会看得明白,“看样子怕是这皇帝有什么话要说吧。”

只见刘宏向后退了一步向刘据施了一礼说道:“刘宏见过王叔。”

刘据当即还礼道:“参见陛下。”

看到刘据行礼,刘熙这下不知道是跪啊还是躬身行礼啊,甚是纠结,心想:“论君臣之礼,此时我可以躬身行礼,但若论子侄之礼跪下顿首也是合情合理,不算吃亏,毕竟是长辈。”

于是刘熙跪下地来向刘宏拜道:“侄儿刘熙拜见陛下。”

汉朝之前并无跪拜之礼,大家都是坐着的,所谓坐就是跪在自己的小腿脚后跟,行礼的时候直起身来,以表尊重。而且汉朝以前,君主与其他人都是互相行礼的,甚至是君主、诸侯王,先行礼。汉朝之前,无论君主还是臣子都是互相以礼相待。

话说齐景公有次喝酒喝嗨了,对臣下说:“今天我愿意和各位大夫痛快地畅饮,就不必讲究礼节了。”晏子听后马上进言,认为“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存在礼节”。这景公喝酒喝嗨了啊,不听晏子的劝诫。过了会儿,景公出去,晏子没有起身,景公再进来时,晏子却抢先喝酒。景公生气发怒,脸色大变,怪晏子不讲礼节。晏子离开了座位,鞠了一躬回答说:“我怎么敢跟您言行不一呢?我是想用自己的举动让您看看无礼对别人的伤害!”景公说:“要是这样,就是我的不对了。请您入席,我听从你的劝谏。”《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生活的时代,君臣之间还是比较平等的,不讲礼节可以随意饮酒,讲究礼节臣子也有座位可坐。

当然先秦时期臣下见君王还是要拜的,但绝非下跪叩头,而且行拜礼时多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一般是祝贺,还是晏子的故事。话说啊,有一天这春风如意,阳光和煦,齐景公就出来掏鸟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自己掏鸟窝的事说了。听罢,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国君具有圣王的品德了!”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给国君行礼,那是因为景公有了仁义之举,要向国君表示祝贺。

跪拜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据《史记》记载是个叫叔孙通的发明的,就说啊,刘邦本是个地痞无赖,身边的人啊也都差不多,后来当皇帝了,这些个狐朋狗友也就是开国元勋。他手下的那班大臣比如樊哙、夏侯婴等人差不多都是他当初混迹于黑社会的,这些贩夫屠狗者流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却仍是暴发户一个,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礼仪,什么叫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过去在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司马迁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叙当时的情景时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这孙子就给刘邦出馊主意说啊,他能帮刘邦分忧,刘邦也没别的办法,看他挺能忽悠,干脆就让他去得了。后来叔孙通向刘邦建议,说可以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了,于是这天开始上朝。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近卫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然后是今天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的“镜头”大串的官员一连声地高喊“皇帝驾到”,声音由远而近,刘邦也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坐着辇车缓缓而出。一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立即各按官职的大小,背出贺词。然后,酒宴开始。与以往“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情况迥然有别,那些文官们就不用说了,那些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大将军们也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再仰颈抬眉往上看,跟先秦的情况大不相同。整个宴会进行过程中无人敢高声喧哗,乐得刘邦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然后给叔孙通升官,给叔孙通赏钱。

上面那段是史记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