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将目光投向旁边方形洞窟内的高僧干尸。
却见干尸前方平台上一行藏文小字:阿难见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这段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叙了阿难向佛陀请教如何成就菩提的故事,教导世人尊敬智者。
杨朔猜测:前方木盒内,定非凡物,许是高僧留与后世有德之人。
一念至此,杨朔往前一步,朝干尸纳头便拜。
膝、前额撞击石板,发出嘣的声音,刚趴下,顿觉得膝下一软,头顶呼的风声传来,一根长矛般长度的弩箭快速从头顶飞过,狠狠的钉在石棺旁的石柱上,整个箭尖没入石柱之内,足见弩箭之威力巨大。
随即只听咔嚓一声,平台上木盒上盖弹开。
杨朔顿觉万分庆幸,若不是这一跪拜避开弩箭,这超强的一箭定能将他抹杀。
随即欣喜的上前查看,见盒内别无他物,唯有一书。
杨朔拿起书,但见书本由厚实而又略显粗糙的羊皮纸制成,许是经历的岁月太久,纸面微微有些泛黄,封面上用藏文写着:“少林46绝技”。
少林46绝技?各种影视剧中,少林不是只有一本72绝技吗?哪来的46绝技?
少林72绝技其实并非某一僧人所创,也不是网络上流传的达摩所创。根据历史典籍记载,清朝以前关于少林武术的记载中并没有提到达摩。少林72绝技的真正创始人是跋陀和其弟子僧稠。
跋陀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是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他是少林寺第一代开山祖师。僧稠俗名孙溪,是武术世家,出家前就是武林高手。出家后,协同师父跋陀,把少林武术发扬光大。
跋陀与弟子僧稠创立之初便只有46绝技,后面的26绝技由历代少林高僧创造和补充。
现代存放于少林藏经阁的那本少林72绝技,其实里面很多都是不适合现代人修炼的,由于战乱和年代久远,许多绝技都已失传,僧人们在整理和修复的时候,并未逐一进行验证,许多的功法最后都成了一种类似于头开钢条、腹断石板等舞台表演技巧型的功法。
眼前的这本书,还停留在46绝技阶段,预估应该是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杨朔小心翼翼的捧起这本书,将它放于背包内,来到下一个方形石窟前站定。
但见平台上书: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嗯,这大致是劝人潜心向佛,佛度有缘人的意思吧,管他三七二十一,拜就对了。
想到此,杨朔抢步上前嘣嘣磕头便拜。直到额头磕青了,方盒却并无任何反应。
抬头看去,却见平台下方还有一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去,跟这些和尚打交道真的是好难啊,难道高僧也有耍人的么?这头算是白磕了呀。杨朔不由得一阵暗自诽腹,被磕青的额头,更是疼了起来。
杨朔坐在地上,仔细思考平台上的话,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想不出头绪,杨朔便拿着手电四处乱看,突然看见高僧旁边有一蒲团,蒲团上空空如也。
莫非这高僧是想让我跟他学打坐?好吧,坐坐也无妨,想到这里,杨朔便一屁股坐了上去。
坐上去东看看西看看,依然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为了拿到盒内的东西,杨朔耐着性子,又模仿着干尸盘起腿来。
不对,还是哪里不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不是同时也暗示一种入定状态?“若此相非相,如何入定”?
想到这里,杨朔便模仿干尸的形态,捏了手印,盘坐于蒲团之上,调整了呼吸,双目微闭,眼观鼻鼻观心,自头顶到脚心如温水浇头般从上而下,全身逐步放松,打起坐来。
杨朔出自于军人世家,但同时也是武术世家,祖祖辈辈修习八极拳,八极拳除修习外劲之外,更重视内功的修习。传统八极拳内功修习主要以站桩两仪桩为主,杨朔家族传下来的内功修习增加了打通任督二脉内气运行为辅,故打坐对于杨朔来说并不陌生。
坐了片刻,随着呼吸的调整和身心的放松,周围事物开始慢慢的模糊起来,杨朔开始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过了大概半个时辰,杨朔惊喜的发现数个绚丽的光团环绕在自己周围并快速的移动,虽然双目已经闭上,却又能“看”见周围的景物,这跟之前自己练功时的内视不一样,内视只能看见自身身体内的真气运行,莫非自己开了“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