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文人相轻,彼此间的争论往往比武士的刀光剑影更为激烈,更加鲜血淋漓。
那些历经岁月流传下来的经书,或多或少都经历了改动与曲解。
尽管是官方金典,种“再创作”的大量出现,源于经典本身仅仅是承载思想的载体。
而儒生们所追求的,是借助这些经典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理想与抱负。
面对官员与豪族的权贵显赫,许多儒生因政治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对社会与政治感到失望。
于是,消极言论与思潮开始泛滥,逐渐演变成了“今不如古”的复古主义思潮。
在这股思潮的推动下,儒生们开始将上古的周朝描绘成一个富裕、平等且充满礼教的理想社会。
他们想象中的那个时代,人人知书达理,安分守己,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克己复礼”的美好时代。
这些残缺的古圣先贤经典,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成为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支柱。
然而,这种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要建立在极其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尽管周朝被描绘得美好无比,但那个时代还没有铁器,耕作技术也相对粗糙。
相比之下,汉朝的农业生产力无疑要高出许多,一亩地所能产出的粮食远超周朝。
这是历史的进步,无法倒退。
但周朝却在大量失望的汉儒笔下,被描绘成了一个人人有饭吃、无人不饱暖、社会等级分明、人们安分守己的大同世界。
然而,这种社会理想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缺乏现实操作性的白日梦。
梦境终究会破灭,人们终究要面对现实。
可汉朝的儒生们却决心将这个梦变为现实。
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试图在现实中实现这个乌托邦式的理想。
与此同时,汉朝也正面临着无法安排读书人就业的危机。
这种社会思潮逐渐成为了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一些文坛领袖的推动下,甚至开始尝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干涉社会现实。
就在这个时候,大圣人王莽出现了。
他的出现让所有儒生看到了希望,他们仿佛看到了周朝大同世界在当代实现的可能。
王莽具备了一切实践这个理想的条件……
同时,王莽还对灾异、祥瑞、符命、谶纬、厌胜等神秘事物深信不疑。
这在他的统治政策和日常决策中都有所体现。
除了剥夺实权和保持待遇之外,他还特别关注汉朝的象征之物,尤其是那些能够唤起人们旧日记忆的物品。
早在居摄期间,王莽就主持过一次货币制度改革,其中铸造了两种刀币。
契刀和金错刀。
这两种刀币不仅具有货币价值,更在工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金错刀,作为历史上唯一的错金货币,其精美程度令人赞叹。
然而,始建国之后,王莽却因“劉”字中含有“卯金刀”的元素,
将刀币与“金刀”相联系,最终决定废除刀币。
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王莽对神秘主义的信奉,更显示出他对汉朝象征之物的敏感和警惕。
同样,汉朝人习惯佩戴的“刚卯”饰品,也因王莽的忌讳而遭到禁止。
原本,“刚卯”和“严卯”是西汉后期人们常佩戴的一对饰品,用以辟邪驱鬼、防病祛病。
然而,王莽却认为“卯”字对新朝不吉,因此下令禁止佩戴。
这一举措再次印证了王莽对汉朝象征之物的忌惮,以及他试图通过消除这些象征来巩固新朝统治的决心。
同时也预示着历史上第一个儒家神学政权的诞生。
大规模儒家性质的改革即将拉开序幕。
王莽居摄期间,已成功地对祭祀、明堂等制度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