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部分:长安往事7 弛音(2 / 2)破阵子之盛唐余晖首页

“嗯”李豫点头道:“琴儿说得对!以后任何事,我都不会瞒你。你说的道理虽然简单,但是却让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那殿下可以把这把琴送给我吗?”

李豫没想到她突然问了这么一句,他用颇为神秘的口气答道:“你且等上一段时间吧,这把琴早晚会属于你的。不过过了这个中秋,琴儿就十八岁了,我倒是可以送你一个小字,就叫‘弛音’吧。”

十日后,独孤颖终于赶回长安。

李豫听到殷淑带回来的简简单单八个字,想了半天。尽快上书请旨攻取范阳这件事,他是一直记得的,中秋前他已经上书。肃宗当时也决定重新启用赋闲在京的郭子仪,正好趁着史思明倾巢而出他们可绕道直取范阳。但是最终被鱼朝恩的日夜苦劝所动摇,圣旨迟迟没有下来,而这关键时刻,李辅国又横插一脚,说郭子仪年事已高不宜再出征,并且一向跟随他的朔方军主力都在河东,哪有力量再分兵给他去河北?最后此事只能雷声大雨点小的不了了之了。

最近一段时间李豫见肃宗的次数寥寥无几,每次不是有张皇后在身边就是李辅国。他还没有当面对抗这二人的本事,所以也不敢反复上书谏言,平白惹人怀疑他是不是跟郭子仪有勾结。其实现在,就连肃宗也不太有对抗李辅国的把握。李辅国身兼军机要务和政略财税,在朝堂的势力已经坚若磐石,如果真翻脸,究竟是肃宗灭了他还是他废了肃宗,已经很难有定论了。更何况李辅国还联合了张皇后,一个把持前朝,一个把持后宫。肃宗又一直病恹恹的,以太子目前的势力,能扛住反对声浪,不撤走李光弼已经是极限了,想要再启用个郭子仪,简直难上加难。

至于为何让他去找李隆基“问候”,李豫心里实在参不透。不过自从李隆基搬到甘露殿,偏远不说,身边的近侍又全是李辅国的人,见他一面容易,放心说话一个时辰几乎是天方夜谭。

“冬至日是唯一可以见到祖父的机会!”李豫心想道。

冬至日那天,依例皇室白天要开坛祈福,祝祷来年风调雨顺,晚间还要开宴,全部皇家不论老幼都要参与,食五谷粥,以示今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而这一天,李隆基作为太上皇,也必须走出他的甘露殿,去大明宫主持宴会。不过他为了突出肃宗的地位,每年都会临时推说身体不适,退到偏殿里休息半日,等开宴后他再回去自己寝殿。

可是他是太子,倍受瞩目,如果说跟到后堂给祖父问安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在左右无人的情况下独处至少一炷香的时间,那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李豫还在苦思对策,也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机会。

转眼冬至当天,李隆基果然称病去到偏殿。随后李辅国安排亲信数人陪同太上皇过去。

李豫远远的看了苍老的李隆基一眼,仍是束手无策。

李辅国眼看李隆基走远后,对肃宗说道:“太上皇年老,住在甘露殿这几个月时时出现病痛,依奴婢看,不如请太上皇迁移出西宫,到十王宅去,那里不像甘露殿那样偏远,离大家也近一些。”

众人全都不做声,默默为李隆基捏一把汗。

西宫已经够偏远的了,冬季也是出了名的寒冷,但是再怎样李隆基毕竟是个太上皇,不至于缺少他的银碳。可是迁居十王宅就过分了,太上皇不是刚刚封王了皇子,论辈分和封号都不宜在这个地方居住。李辅国建议让李隆基迁居到那里,摆明是刁难和羞辱。

其实肃宗也不懂为何李辅国如此喜欢折腾自己这个老父亲。他已经不可能再夺回皇位了,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身边又空无一人,再多的监视,再多的侮辱也都没有什么意义。

肃宗是皇帝,他手里有着“天授皇权”,他不懂李辅国的心思。作为一个宦官,能将当年风头无二的玄宗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李辅国要敲山震虎,让所有人且看看,我李辅国要皇帝怎样,他就得怎样!

李豫实在看不下去了,反正他也不可能将李辅国拉拢过来,所以干脆站在对立面。尤其对于这个“迁居十王宅”的建议,李豫觉得实在太过分了!

“父亲,阿翁年迈,现在又已隆冬时节,他刚刚迁进去西宫,再折腾出来似乎有些不妥。父亲若真想让阿翁住的近些,也可以迁回兴庆宫,或者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再另作打算啊。”

肃宗摆了摆手,吩咐李辅国道:“太子说的有理,你自己看着办吧,先去问问父亲的意思!”

李辅国磕了个头,默不作声的出去了。

次日,李辅国下令将李隆基迁居十王宅,并且是当年他囚禁自己的废太子李瑛李嗣谦的那个宅子。百官沸腾了。

李隆基是什么人?二十岁就从自己奶奶手里夺回皇位的铁腕皇帝!他虽然经过几年前安禄山叛乱,皇位不在,但是他毕竟是太上皇,当今天子的生父。士可杀不可辱,何况还是被一个太监如此羞辱。

百官跪在西宫门外,给李隆基请安,为首的,正是去年被调回京中的颜真卿。

去年颜真卿在润州,任浙西节度使。他断定淮西节度副使刘展将会反叛,颜真卿请旨战备。结果被肃宗调回长安任刑部侍郎。

也就在上月,刘展果真叛乱,想趁着河东战局未决出胜负之前,他好渔翁得利。因此肃宗想起不久前颜真卿的预判,对他大加褒奖。

刘展叛乱,江淮也不再有往昔安稳,好在他并没有安禄山当年那样的实力,充其量一群虾兵蟹将,不久就被平定了。

这次颜真卿带领百官跪在西宫前请安,是对李辅国的反抗。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惧怕后果的,也只有颜真卿敢这样豁出性命跳出来。大唐内患丛生,边疆骚扰不断,曾经的万邦来朝早就变成了如今的“万邦来扰”。而深宫之中,宦官后宫还在这里内斗,弄权,妄想动摇国本。颜真卿的态度很明确,大唐是姓李隆基的“李”,而不是你李辅国的“李”,既已入仕,就不怕死!

李辅国有些惊慌,毕竟众怒难犯,他怕的就是这种不怕死的人。

西宫内所有的太监宫婢全部站在宫门口,对着群臣跪着。这是李辅国的命令,他是怕群臣激愤,真的冲进去宫里,拥护李隆基登基,那他恐怕死的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