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这是闯关东的一个例子,闯关东一定会遇见日寇。”我终于又明白了,为什么在广场南门大剧院的网吧,叫做“聚义网咖”。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除了闯关东,还有走西口。有一首闻名遐迩的歌曲这么唱:“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这位哥哥不知道走西口去了哪里。这首歌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这首歌不但山西人会唱,山西邻近的内蒙、陕西,甚至更远一点的宁夏、青海、甘肃也有许多人会唱。中国有句老话叫“十里不同音”,说的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之所以西北许多地方的人会唱《走西口》。
这歌儿我也会唱。一般是从黄土高原走到内蒙古或者XJ。即资源更丰沛的地方。
第三个主题是下南洋,历史上亦有许多先例。例如郑和、华工、娘惹、林家等等。南洋区域已从欧洲列强那里获得独立、人口规模大了、又社会稳定,因此华人移民可以在那里或者很多便利。
但是内陆就这么不好么?也并没有吧,我想。
在一心书店站着,当让我就穿着艾德莱丝绸皮带坡跟黑高跟鞋的头巾女大学生还是穿着衬衫戴着眼镜吃着小面的程雍做出选择,我的身体和本心还是本能地靠近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