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 诗词的境界(II)(1 / 2)假若明天来临首页

水光潋滟看云霞,长立思源气自华。

倦鸟归巢将日暮,谁人留恋不还家。

我的这首七绝,是写思源湖傍晚的情景。随着传统文化氛围在高校里面日渐浓厚,我这个理学博士出身的生物学教师,不仅初步掌握了旧体诗词的创作技能,还将古诗词中的生物学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并融入到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这真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有选修“诗词欣赏与写作”之类课程的学生来采访我,作为他们相关课程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问:“老师,李白和杜甫,你喜欢谁?”这么老套而无聊的问题,我想。不过很好回答,又不是问李白和杜甫哪个厉害,“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李白。”我说。学生继续问:“为什么?”这也很好回答,萝卜青菜各有爱。“李白飘逸,符合我的心境;杜甫严谨,我学不来。”

我又多嘴了两句句:“杜甫去长安求官,十年而不得,却把自己的孩子饿死了。”“路有冻死骨”,从诗歌本身来讲,不如“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来得畅快淋漓。采访结束后,我反复跟学生讲:你们的采访稿完成后,一定要先给我看,否则后果自负。

为什么要用“否则后果自负”这样严厉的词汇呢?因为我想到当年负责水葫芦重大专项的时候,发明了一种“无性繁殖抑制剂”。文汇报记者来采访的时候,我也说过“采访稿完成后一定要先给我看”之类的话,但没有说“否则后果自负”。结果,那记者没有给我看采访稿,而是直接在报纸上登出了文章,标题是“某某某博士发明了水葫芦的避孕药。”无性繁殖、避孕药,风牛马不相及也。我差点被气得吐血。

学生把写好的采访稿拿来了,我一看,脑子里一时找不到比“差点被气得吐血”更严重的表达来。学生采访稿的第一句写道:“某老师讨厌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我迟疑了一下,问:“你是怎么考进来的?”也不要他回答了,“你的这个采访稿绝对不能用,否则,后果自负!”

他们来采访我,我也应该去听听他们。一次有幸听到了一位学者官员或是官员学者对杜牧《清明》的解析,真的是闻所未闻,大开眼界。他说:“行人”,不是路上走路的人,而是一种官员。“行人”这种官员负责民间采风,冬季农民聚集在一起,便于他的工作,而到了清明时节,农民马上要下地干活去了,会给他的采风工作带来困难。所以,路上“行人”欲断魂,不是为了祖宗,而是为了他自己。

我是个外行,听了这样的讲座就当是井底之蛙开阔了视野。这使我想起其他一些新近出现的创造性研究结果:孙悟空为什么没有爱上白骨精呢?因为这只猴子是雌的。为什么楚王这么不待见屈原呢?因为屈原跟郑袖有一腿......我庆幸,我没有学文科;我更庆幸,没有遇到这么天才的导师。

我的诗词老师鼓励我在诗词研究方面做些探索,我便扬长避短,将注意力集中到古典诗词中的生物多样性上去。正如我自己所说,“我业余喜欢写写诗文......我的这些诗文,自然是以我熟悉的内容作为写作对象的,而我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对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了解。”

慢慢地,为了排遣寂寞为主要目的的诗词写作,生出了许多主动的因素。我试图像郭沫若的自由诗集《百花齐放》一样,写成一百首关于植物的旧体诗。如《白玉兰》:

一夜开齐白玉兰,临轩晨早不停看。

梦窗词里离和恨,摩诘诗中绽且残。

借问真知凭典籍,欲寻思路倚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