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我大明衣食所系,竟要假于他人手?(1 / 2)正德圣主首页

西苑的建设越来越完善,马场周边朱厚照准备盖一座小别院,不要宫殿那种,就是住住人,休息休息那种。

朱厚照有时候也感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真的很舒服。

动动嘴就有人帮你完成一切。

费宏进到西苑已有半个时辰,从开始的恨铁不成钢到现在的惊讶到掉下巴,仅仅是转瞬间的事。

朱厚照而今没有半点先前的娇弱,光着膀子,一身的腱子肉,拽着马缰绳一跃而上,骑在马背上就跟套马的汉子一样矫健。

甚至在马上还能来一个秦琼背箭的搭弓射箭。

哆!!

看到朱厚照在马背上能精准地射中靶心,费宏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还是那个记忆中,有些瘦弱的少年?

不是说最近这段时间皇上身体不舒服,一直在休息?

再低头一看,临时的休息处的桌上,放着不少的儒家经典,上面还有朱厚照翻看之后做的笔记,笔记遒劲有力,这是笔耕不辍的迹象。

可为何外界传闻皇帝一直在荒废学业?

费宏真心觉得,自己这个当师傅的有点不到位。

自己的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却想着来教训他。

可没想到好像情况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也跟外面那些御史言官想的不一样。

骑马射箭完毕之后,朱厚照光着膀在宫女的伺候下擦了擦身子,那一身的腱子肉表明这两个月来,他是一点都没有偷懒。

精神状态好才能应付繁重的工作。

就像教员说的国人不注重体育锻炼,导致根本没办法胜任工作,而朱厚照就是要从自己开始,让天下人慢慢爱上运动。

当然现在去推广那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只能强制某些官员去这么做。

刘瑾走过来,“主子,萧敬过来了。”

“叫他进来。”朱厚照道。

说着上前去给费宏行了个礼:“师傅可能还得让您等一会儿。”

费宏急忙还礼:“陛下言重,如今不是日讲也不是经筵,这个师礼臣受不起。”

朱厚照却道:“儒家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到哪都是师傅。”

费宏很是感动。

萧敬在一名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西苑马场边上。

朱厚照坐在来案桌后面的藤椅上,凉风带着太液池清凉的水气吹拂而来,吹在脸上格外的舒服。

萧敬看到费宏也在,微微的意外了一下。

萧敬到了后和费宏也见了一个礼。

费宏知道如今的萧敬俨然取代了陈宽他们,成为了司礼监与皇帝之间的传话人,陈宽他们都被架空,估计萧敬很快就会成为司礼监真正的话事人。

费宏见他们有要事要处理,急忙站起来要走,朱厚照却挥挥手:“师傅您不是外人,国家大事弟子要是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还需要您来指点一二。”

意思就是让费宏不要走的意思。

现在朱厚照刚好要拉拢人心,费宏作为状元,也是后期的重要人才,刚好要拉拢一下。

毕竟还有一层师徒关系,更好用。

萧敬过来后就开始汇报最近的大事情,包括封禁了二张府邸之后权贵们的反应。

效果还是不错的,封禁了二张之后很多御史言官就跳出来,指责朱厚照做的有点过份至少二张还是舅舅,这样做多少有点没有孝心。

这些人到底是些什么成色就不言而喻。

无非是为别人张目而已。

对于这样的奏章,朱厚照是没有理会的,留中不处理。

接着就是各省的情况,尤其是西北的西安府、宣府的虞台岭,这是朱厚照着重关心的问题。

西安府的问题杨一清上了折子,发动了当地的富户,已经将救灾粮准备好,这个问题不用担心。

接下来就是去宣府的问题。

这份折子很有趣,内阁的三大阁老居然有了不同意见,刘健和李东阳同意,谢迁居然不同意,这就让人奇怪了。

“师傅,您觉得他们三个的意见为何会不同?”朱厚照冷不丁地问边上的费宏。

萧敬也在看着他。

在京城当了这么多年的官,费宏也是知道这中枢这些官员,表面是一团温吞水,其实矛盾严重。

正德年间的内阁还没有形成嘉靖朝那样,一定要唯首辅的意见马首是瞻,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刘阁老和李阁老老成谋国,马尚书用人亦是沉稳,至于谢阁老估计是害怕杨巡抚与韩部堂之间的关系太近。”费宏说道。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如今谁不知道韩文和边疆的杨一清那点小猫腻。

朱厚照看向了萧敬,“你有什么想法?”

萧敬道:“主子,我觉得您该单独召见一下韩部堂。”

朱厚照看着萧敬:“在这等着朕?好,是该见一面了。”

指令很快就传到了韩文那里。

韩文估计也早就预料到,杨一清的折子上来,说不定自己就要单独去见一下陛下,也该将自己和杨一清的计划和盘托出了。

看陛下这段时间的举动,说不定还真是个有为之君。

费宏始终在边上看着。

在等待韩文来的这个过程里,朱厚照也没有闲着继续处理各种事。

别看这些国家大事纷繁复杂,按理来说一个小年轻应该没有这么多的经验。

但他吃惊的是,朱厚照居然能分辨出很多大臣在折子里夹带的机锋。

甚至当萧敬念到关于刘瑾他们这些太监引诱朱厚照在西苑玩耍的劝告,朱厚照还会着重看看刘瑾等人的反应。

刘瑾那些人被吓得跪在地上,估计心里在骂娘,我们是引诱了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过吧,非要弄死我们不成?

再说很多的娱乐项目都是陛下自己提出来的,你们不敢对陛下发火,就把这一切责任推给我们这些当太监的,这公平吗?

文官们惯用招数就是皇帝怎么都是对的,但皇帝做错了事那一定是边上有坏人出现。

朱厚照很满意看到文官中伤太监。

自从内学堂都是翰林学士教书后,太监和文官合流的现象就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