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楔子(1 / 2)风月不见首页

楔子

绍安七年,太宗皇帝钦点林钧为一甲第一,入翰林,封少师,授其子嗣“策论”,以育人为业;后嘉其治世之道与为臣之能,共议朝事,常至深夜,不能自已。

绍安十四年,太宗皇帝病逝宫中,嘱托少师林钧、护国将军黄承辅佐太子李乾意,念及太子年幼,特嘱万事须与二人共商再拟旨。

新帝观林钧容止,清逸隽秀,谈吐不俗,端庄稳重,且不做朋党之争,只议政事,不扰政权,以为喜。乃赐金千两,布帛数匹。林钧跪而辞之,帝叹其清廉,逐止。

然朝中朋党结营,日渐猖厥,帝起诏,或遣或贬,或囚或杀,手段狠辣,胜过太宗皇帝。

黄承身陷其中,降职半级,罚俸半年;朝中大臣散之五六,帝顺意提拔新秀,以填闲缺,意在培养顺手之刀,杀人之剑。

黄承为人,轻狂骄傲,谪级一事,使其一年后郁郁而终。受帝荫恩,其独子黄昶袭其父爵,掌虎符三年,无一败绩,受帝嘉赏,官复原职。

咸德十二年,封林钧为太师,念其授业之恩,赐府第、奴百十人,后闻林钧遣散多半,只留二十余人,以勤俭持家,不注色欲享受,群臣敬之,欲与之交,遭拒,闭门不见。

咸德十三年,临州涝灾,千亩地颗粒无收,天降大雨,河岸决堤,途有饿殍,易子而食。

时坚易克,难在人心。

临州府拒布粮赈灾,言闻圣令而动。当是时,林钧携三道圣旨,快马直达临州,一是命临州府开仓布粮,二是安抚民心。

传信至洛都,帝大怒,令林钧拆第三道圣旨。

原是临州官商勾结,抬高粮价,意在金银。开仓之日,林钧观米之混沙,粥至稀而不立箸,于是修书回朝,向帝禀明实情,又召集邻里医师,为民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