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师道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自豪。他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李恪的支持与信任更离不开自己与长孙冲的默契配合。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益州一定能够成为大唐最繁荣的州府之一而他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夜色渐深,烛火摇曳,大殿内一片寂静,只余下轻微的呼吸声和偶尔翻动纸张的细碎声响。杨师道站在李恪面前,神色复杂,心中五味杂陈。他刚才的承诺如同重石压在心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监国的深邃与智慧。
“监国殿下,臣杨师道,定当不负所托,全力以赴益州之事。”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但内心深处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情绪。李恪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透露出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与老练,那种天然的领袖气质,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回想起刚才的对话,李恪的言辞平和却充满力量,他先是以理服人,逐条分析利弊,随后又巧妙地运用激将法,让杨师道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禁动容。杨师道暗自思忖,这样的外甥,难怪能让窦诞、崔民于等一众能人异士甘愿追随,他的理念与气量,确实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杨师道的心中也不乏忧虑。他深知关陇系的势力庞大,根深蒂固,他们绝不容许益州这块战略要地落入他人之手。尤其是李恪所代表的临党派系,一旦得势,必将对关陇系构成巨大威胁。益州距离关中如此之近,一旦有失,长安的安危也将岌岌可危。
想到这里,杨师道不禁苦笑一声,他既不愿成为关陇系的棋子,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对抗李恪。这种矛盾与挣扎,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与烦躁。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走进大殿,打断了杨师道的思绪。“禀殿下,中书省三位宰辅在殿门外求见。”小太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与急切。
李恪微微点头,示意小太监请他们进来。长孙无忌、杜如晦、王玮三人步入大殿,各自神色凝重。他们知道,这次来见李恪,是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河北十族联名上书请求朝廷补偿因国战受损的田地。
“监国殿下,此事关乎国体民心,不可等闲视之。”长孙无忌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恪轻轻敲击着案牍,目光深邃而锐利。他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与敏感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他也明白,这正是他展现自己治国才能的绝佳机会。
“杜宰辅,以往朝廷是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的?”李恪看向杜如晦,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启示。
杜如晦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殿下,以往朝廷对此类问题多采取安抚为主、补偿为辅的策略。但此次河北十族联名上书,声势浩大,若处理不当恐引发民变。”
李恪轻轻点头,表示理解。但他也清楚,这种传统的处理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需要的是一种更加高明、更加长远的策略来化解这场危机。
“王玮卿家有何高见?”李恪转而看向王玮,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王玮沉吟片刻后说道:“殿下,臣以为此事应留中不发,暂不处理。待国战结束后再行商议补偿之事。”
李恪闻言微微一笑,他知道王玮的建议虽然稳妥却缺乏远见。他需要的是一种既能平息民愤又能巩固国本的策略。于是,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本王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李恪的声音平静而有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国战是为了保卫家国、维护百姓安宁而进行的。因此,任何因国战受损的百姓都应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安抚。”
说到这里,李恪停顿了一下,目光更加坚定:“但补偿并非简单的免除赋税或发放银两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长远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灾后重建和农田修复;同时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管力度确保补偿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灾后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