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爱国热情(2 / 2)没想到吧我是重生的首页

街头巷尾,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看报啦!最新一期的《恪报》,揭秘益州变革风云!”八月之初,益州上下,从州府到县衙,无不在积极响应朝廷号召,服务型官府的蓝图正徐徐展开,无丝毫折扣,全面而彻底。

长孙冲,益州的别驾,以敏锐的洞察力剖析着益州的现状,新旧交织,革新势在必行。他深知,若任由旧势力独享新事物的红利,益州将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服务型官府的出现,不仅是对民众的承诺,更是对旧有格局的挑战。

益州,这个古老的城市,正悄然蜕变,它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监督的守护者,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惠及百姓,每一份公正都能深入人心。

而陇右与益州的这场隐形较量,更是引人遐想。陇右士族的联名承诺刚落下帷幕,益州便以服务型官府的推进作为回应,这无疑是对陇右的一种鼓舞,亦是一种无声的宣战。然而,虞世南却笑言,这并非真正的宣战,而是李恪以笔为剑,以文会友,展现其克制与智慧的方式。他深知,一旦自己亲自下场,那将是另一番风起云涌。在国战的阴霾笼罩之下,李恪,这位年轻的监国,曾无数次以恪报为剑,刺破黑暗,吹响反击的号角。然而,这一次,他却选择了沉默,任由风暴在心头肆虐。虞世南深知,老战友窦威的激动,不过是连续不断的恪报消息激起的涟漪,他们误以为,随着李行之这面旗帜的陨落,李恪所倡导的革新也将随之崩溃。但现实却如顽石般坚韧,革新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在逆境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陇右的土族,那些曾经对革新持怀疑态度的力量,如今却主动送来悼念之文,字里行间虽不乏试探,却也透露出他们对革新的接纳与认可。益州亦是如此,革新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开始意识到,革新的生命力之顽强,其吸引力之巨大,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面对这样的局势,虞世南与窦威等人在书房内密谋对策。烛光摇曳,映照出他们凝重而坚定的脸庞。“我们不能与李恪彻底决裂,”虞世南沉声道,“在兑现我们承诺的同时,也要寻找机会,重新夺回长安的话语权。”

窦威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抹狡黠:“陛下虽有禁令,但并未明言不得报道胜利的消息。我们何不利用这一点,借助关陇报,大肆宣扬太子殿下的战功,转移民众的视线?”

虞世南闻言,眉头微皱,他深知此举虽能暂时缓解压力,却也可能引发更大的风波。但转念一想,这或许是目前最可行的策略之一。于是,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翌日清晨,关陇报如期而出,头条新闻赫然是“前方大捷!太子领军渡过辽水,势如破竹”。消息迅速传遍长安城,百姓们欢呼雀跃,爆竹声此起彼伏,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当李恪看到关陇报上的报道时,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愤怒地拍打着桌子,质问审核处为何会允许这样的报道出现。宫娥太监们吓得瑟瑟发抖,纷纷表示不知情。

李恪深知,这份报道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他强压下心头的怒火,拿起报纸,大步流星地走向中书省。一路上,他听到城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份报道虽然能暂时凝聚人心,但也可能让民众和将士们产生轻敌的情绪,从而埋下失败的种子。

来到中书省,李恪直接召见了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两位宰辅。他们看到李恪一反常态地亲自前来,心中不禁生出几分疑惑。李恪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两位宰辅,你们可曾想过,这份报道会让民间和军中的骄纵情绪更加严重?一旦轻敌之心滋生,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杜如晦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李恪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他也认为,适当的胜利报道能够提振士气。他试图以理服人:“监国所言极是,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份报道确实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长孙无忌则更加直接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监国,关陇报此举虽有不妥,但并未违反陛下的规定。我们若强行压制,恐怕会适得其反。”

李恪叹了口气,他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行动能够纠正这股不正之风。“两位宰辅,我希望你们能够密切关注前方的战况,同时加强对民众的引导和教育。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胜利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