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招生比武(1 / 2)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首页

三日后,菁我书院内,学子选拔的文试开始。

讲堂内坐满前来报名的学子。

魏延蹙眉望着这一议题,如何诏安蛮族。

这是在考验学子们对安定边疆的政策理解,以及对民族融合的深刻洞察。

有的学子眉头紧锁,笔尖在纸上犹豫不决,似乎在权衡着每一个字的分量。有的则结合自己所学所会,笔走龙蛇,写得洋洋洒洒。

但更多学子一脸苦涩,平日里只读圣贤书籍,除了空泛的几句与人为善,循序渐进之类的话,竟半点也憋不出来。

何云仙静坐于考场之一隅,面容沉着,提笔凝思片刻,便在纸上挥毫泼墨。其文从史册之源流着眼,引经据典,细论历朝对待边裔之策,并究其利弊与教训。

诏安蛮族不应仅仅依靠武力威慑,更需着眼于文化交融与经济互惠。他建议,可以通过设立边疆市场,以利蛮族与汉民之通商往来,从而增深彼此之相知与互信。亦当遣派通晓蛮族言语及风俗之官员,深入围地,传扬中原文化,教化蛮族子弟,以期文化之融合。

对于蛮族中之英才,应赐予适当之官职与荣耀,以提升蛮族对大汉之归属感。其文末以“和而不同,共生共荣”八字作结,彰显其对民族大策之宏阔愿景。

监考官于巡场之际,被何云仙之文所吸引。

待考毕,他们争相传阅此文,彼此投以赞赏之目光。何云仙之见地非但深邃,且具实操之能,堪称诸考生中之翘楚。

文试结束后,八位才子脱颖而出,踏入州府,准备接受曹植的面试。

曹植端坐于主位,面前摆放着八份答卷,他一一翻阅,人才是有,只是他期待的几人,却并未来。

其中又以五人的答卷最为亮眼:

李修己以造船技艺著称,其答卷中结合了水战对于蛮族的作用,又谈及船只结构的论述,确实是难能一见的船匠。

魏延自不必说,从见面时,曹植就笃定要收为其用。

霍峻,这倒是个意外之喜。霍家在荆州同样是望族,虽不比蔡氏、马氏如此豪族,可霍峻此人光明磊落,是不可多得的武将之才,端看其对战略掌握,也颇有见地。

象徽是一位机关匠,曹植苦寻已久,这些人里,唯象徽最得他的心意。其对工艺的精研,提出了许多武器设想皆可用于对战,假以时日,若能助他做成火药,区区割据势力不值一提,便是江山版图亦会解决后世的捉襟见肘。

最后一位……何云仙,倒是唯一一位书生,其对治理蛮族的策略,曹植有些印象。

面试的过程,八位才子各抒己见,待结束后,崔琰上前,低声对曹植说:“公子,依我之见,何云仙见识非凡,其策论更是高屋建瓴,当点为首。”

“叔父所言甚是,何云仙的答卷确实远在他人之上。然而,魏延不仅有制敌之策,其对兵器的了解,对荆州的军事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荆州需要的不仅是文治,更需武备。”

崔琰闻言,微微一愣,以前只看曹植一介文人,如今却越来越有曹操的影子,“公子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