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项氏九个子弟中,有独自领兵经验、能打仗的只有三个。
项襄、项羽、和项佗。
当时,项襄统帅前路军,项羽右路,项佗左路。项襄要带着部队保卫项梁的安全和都城的安全,确保新楚国政权的稳定。而项羽则是因为之前襄城之战,久攻不下,最后又屠遍全城,在项梁那里挨了不少骂,项梁当时觉得项羽状态不好,运气情绪也不好,就直接略过了他。
当时项梁挑选的人,是项佗。
关于项佗,他作战也是十分勇猛,消灭景驹,他立了大功。
当时龙且是他属下的人,据韩信后来的说法,他当时就在龙且军中,跟着一起去救魏国了。
救魏的军队很多,项佗只是其中之一,当时,齐国去了六万人,由齐王田儋亲自率领,田荣和田横都一起去了,他们带上了齐国的全部精锐,势要在临济击败章邯,直接接受魏王的推举,成为天下共主。
项梁是有些失落的,当时援魏联军地位最高的人,就是齐王,齐王也理所当然的发号施令,齐军六万,项佗率领的楚军五万,赵军三万,燕军两万,周巿的魏军两万,各地的杂军数万,总计约二十万人。
章邯当时总兵力也不过二十万人而已,而临济紧靠黄河,据有天险,河南面就是开封,地理位置何等紧要,章邯已然围住临济,又怎肯撤去,章邯当时还要留下五万兵马继续包围临济城,剩下能与联军开战的兵马,只有十五万。
据项佗后来的回忆,章邯真是名将不虚,后来建国以后,我和张良也复盘过临济会战,当时我们都得出一个结论,章邯,绝对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章邯当时留下五万人围城,自己率十五万人架设浮桥东渡黄河,在河东连营九寨,摆开阵势,准备跟联军决战。
事实上,背水一战,章邯早于韩信,我甚至怀疑,韩信当初就是在这一战醍醐灌顶。
当时田儋田荣和项佗龙且都认为章邯失误了,因为当时战场态势,章邯兵力处于劣势,身后又有一座渡桥,一旦战场失利,军队会大量拥向渡桥逃命,最后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溃败。
所以田儋当机立断,以齐王的名义指挥联军,田儋抽调了齐军中所有的精锐,他们一致认为,只要首战击破章邯的前军,各路军队随后压上,必然能使秦军溃退,所以田儋成立了一支新前军,大概有两万人,项佗也抽调了一支精锐,一万人左右,负责中路突破。
战事一开始极其顺利,田儋和项佗连续攻营拔寨,章邯连续后退直至渡桥,田儋和项佗在后面紧追不舍,章邯大军渡过渡桥以后,悄悄留下了两支精兵,一支五千余人,埋伏在渡桥边,只等田儋的三万人追过桥去,便放火烧桥然后向北逃走,另一支三千多人埋伏在河东南的树林里。
田儋过河后发现桥被烧断,不敢再冒进,而是在河西边扎营,并且传令让随后赶到的项佗抓紧修桥,项佗便一边开始修桥,一边修建营寨,准备迎接后面的军队。
当天傍晚,桥几乎修复,项佗准备明日一早跟周巿会和后,一起过河,当夜子时,章邯预先埋伏进树林中的精兵突然杀出,直取项佗的大营,他们备满了硝油,四处放火,项佗军大乱。
章邯早早做好准备,见河东起火,便立刻突袭田儋在河西的大营,战场形势瞬间逆转,章邯以多打少,以有备打无备,直接将齐军打的方寸大乱,纷纷逃往渡桥,一时间,踩踏、落水者不计其数,最后甚至为了争夺过桥的机会相互攻击。
齐王田儋落水而亡,命丧黄河。田荣和田横不敢再从渡桥过河,便带着田巿田广向北突围,章邯带着主力追击齐军,齐军死伤无数,随军十三位齐军大将,只有田都和田安闯过渡桥。
章邯也顺势追过渡桥,将田都、田安、项佗、龙且再次击败,
败兵一溃千里,随后而来的周巿不明所以,两万魏军瞬间便被败兵冲散,周巿死于乱军之中,章邯趁势掩杀,魏军又败,紧跟着后面的赵军燕军也无一幸免,章邯大胜而归,派苏角领兵五万追击联军残兵,自己则回师全力攻击临济城,临济外援全军覆没,军心离散,章邯猛攻之下,城池告破,魏王自焚而死。
临济会战,我们就这么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