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风在耳畔低语(1 / 1)夜半听雨首页

下午的一场大雨打湿了路面,这注定今晚是不能去跑步了。下午五点,我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进行了力量训练,而后便是吃饭。近乎七点,出门丢垃圾时,发现有不少路面干了,心中涌上一股喜悦,丢完垃圾后赶忙回家做好准备去跑步。

简单的热身后,我迈开步子,让风从身边吹过。雨后的这座城市,才没有所谓清新的空气,相反,空气中倒是夹杂着雨后的潮湿、不知何处来的烟味、汽车行驶后扬起的灰尘。出门前,还以为路面干的差不多了,谁曾想过跑出不过一公里,每一步下去都能溅起水花,还要担心身旁疾驰的汽车是否会溅我一身水。

我沿着马路跑下去,一路直下。路边的店铺,身边驶过的汽车,行走的路人,都定在某一刻,成为了画框里的一幅画。跑出四公里后,我累了,但是却有种想加速的感觉。我控制不住,不自觉的提高了步频。没跑出多远,一个问题便再一次冒出来——你为什么跑步呢?之前,我一直在逃避这个问题。今天,却想要认真的问答一次。我为什么跑步呢?对呀,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跑步都不是首选的运动,首先它的过程极为痛苦,但是结果又不能令你喜悦;其次运动本是社交的一种手段,无论是篮球、足球、羽毛球亦或是高尔夫都是与他人接触或者拉近关系的一种运动,而跑步则似乎是一项孤独的运动。跑的慢的人跟不上跑的快的人,跑的快的人又很难照顾到跑的慢的人,跑的远的人不愿跑慢的短距离,跑不远的人也不愿去跑长距离。故而,很难找到一个与自己相符合的跑友。当然,这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在于即便有这样一个人,你们也不会有太大的交集,你们的共同话题只有跑步,是跑步让你们靠近,也是跑步限制了你们的关系。

那我为什么选择跑步呢?当需要回答此类问题时,我便知道我要搭乘一趟返程的列车。不按严格意义的来说,我从小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打小就喜欢在外面玩,当时也就是和朋友们玩一些抓人、三字经之类的和“跑”有关的运动。这便是我最早开始接触“跑步”。按照严格意义来说,那还得是初二。曾在私立学校读了一年初中,那一年并没有练过跑步。初二转校后迎来了第一次国标,其中男子一千米是我从未尝试过的。第一次跑就达到了满分,当时的朋友们都说我有天分,我很开心,难得的被人认可。随后的体育课,老师也让我们跑过间歇和长距离。每次跑间歇的时候,都还不错,为此朋友们也都叫我“苏炳添”,只是当时并不知道苏炳添是谁罢了。相对于间歇,我更喜欢跑长距离,每当这节课需要跑十五圈的时候,我都会有种难以表达的高兴。我用将近半年的时间,将成绩提到了3.20。然后便再也没跑了。

待时间来到高二校运会前际,班主任盛情邀请我去参加1500米项目时,出于不好拒绝我同意了。这便是我真正开始爱上跑步的转机。将近两年半没跑步,我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下来,一周我会用几天的下午去操场跑一下。仅仅跑了两周,我便站在了跑道上。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跑步的魅力,也是我感受到它魅力最强烈的一次。

没人前来为我加油,甚至在鸣枪后,班里的班长为隔壁班的加油。在我迈出腿的第一步,我便下定了决心,我要远远超过他。当你真正的跑起来,用全身心去跑时,你便不会注意到周围的人。操场上的确围了不少人,但是我听不见他们的声音。耳边只有风吹过,风在低语,它在为我加油。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头一次感受到了如此强烈的竞争,我与另一位同学都使足了劲,拼尽全力冲线。以第二名的成绩过线,可是并没有祝贺的声音。身边能够听到一些质疑与“内涵”,以及其他人对别人的祝贺。那一刻,人群中,我是独一。

后面,高三的时候跑步的次数变多了,我喜欢上独处。尤其是跑步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东想西想,即便有认识的人看到我,我也可以不用打招呼。我喜欢这种感觉。即便步入大学,我依旧喜欢那份独处,它给了我极大的自由。而跑步的时候,正是我独处的时候。我尤其喜欢中长距离,我享受那份独属于它的孤独。同时,也只有在跑步的时候,我才会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我喜欢跑步,只因为它给予了我独处的时间,当然我相信终有一天有人能够与我一同分享这份独处。

音乐暂停,我感受心脏跳动的节奏,聆听每一步落脚的声音,它炙热、它清脆,风在耳畔低语:“跑下去吧,这便是你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