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章(1 / 2)风雨人生之苦难与期盼首页

第33章

天道酬勤。这一年,李家的收入不仅比往年多,甚至超过了一些富裕人家。李家准备按照老规矩欢欢喜喜地过一次新年。

“文翰,过两天就是小年啦,该张罗张罗过年的东西了,提前把东西都预备齐全了,像模像样地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年!”李老太太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

“娘,明天就是大集,您打算买啥,明天俺就去买。”

“今年,咱手头比往年宽绰,按照老规矩,尽量买的齐全点。”

“娘,现在已经到了年关了,集上一定很热闹,咱一家人都去赶集,畅畅快快地玩一天,顺便买几尺布,给您做一身新衣裳!”赵金芳说。

“娘都这么大岁数了穿不穿的都没啥,你两口子忙活了一年了,孩子们也都盼着过年穿新衣服呢,你们就一人做一件新衣裳吧。”

“娘,谁都可以不穿就您不行,今年无论如何也得给您做一身新衣裳!”

“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还是省着点花吧。不让你们做,你们一定不愿意,做就做吧,咱不是还有一些家织布吗,就不要去买洋布了就用它做吧。”

“俺算了算,把家织布卖了换成洋布,用家织布做里子洋布做面子,也多花不了几个钱。”

“就按你说的办。前几年过年,你一直是空着手回娘家,今年可不能在那样了,也给你娘做一件新衣裳,给你爹除了买几瓶酒和几包点心,再买点喝酒的嚼裹。给其他几家的孩子买点糖,不管多少,也是咱的一点心意。”

“放心吧娘,俺会安排好的。”

因为离过年没几天了,赶集的人特别多,卖东西的也不少,过年用的东西应有尽有。李文翰领着大儿子和二儿子来到鱼肉市上买了一些鱼和肉,又买了一些上供用的东西和烧纸、鞭炮。赵金芳和婆婆领着三柱、四柱和小儿子,买完了布找到李文翰,全家人在集上高高兴兴地逛了半天才回家。回到家后,李老太太忙着做饭,赵金芳就忙着做新衣服。

腊月二十三这天,赵金芳和李老太太一大早就忙着炸东西,有鱼、肉丸子、藕合、香椿芽、麻花、馓子、年糕,各种各样吃的炸了一个大笸箩。

李文翰把一张桌子搬到院子中间,摆上灶王爷的牌位和供品后,李天明放了一挂一百响的麻雷子,劈哩啪啦的爆竹声震天响,吓得三柱、四柱赶紧捂着耳朵跑一边去了。

李文翰站在桌子前祷告道:“灶王爷,俺给您送行了!今年在您的保佑下,俺全家都平安无事,收成也比往年好,谢谢您啦!希望您继续保佑俺全家明年万事如意出入平安,合作社五谷丰登!”说完烧了几张纸。

“爹,灶王爷上天干啥?”二柱好奇的问。

“上天过年去了。”

“天那么多高,他咋上去啊?”

“腾空驾云上去啊。”

“俺咋没看见啊?”

“灶王爷是神仙,一眨眼就上天了,你上哪看见去。”

“爹,天上好玩吗,等俺长大了,俺到去天上看看!”

“人是上不去的,只能在地上。”

“为什么?”

“天上是神仙住的地方,凡人是上不去的。不过,现在有飞机了,有钱了可以坐飞机到天上兜一圈。但是,看不到老天爷和天宫。”

“那…咋才能成为神仙啊?”

“爹没看见过神仙,更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神仙。其实,这些都是用来糊弄人的。到底咋回事,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李文翰笑着说。

二柱不解地望了望天空。

千百年来在民间始终流传着三句话:春打“六九”头吃喝不用愁,瑞雪兆丰年和小麦冬盖一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三句话,是农民预测第二年是丰年还是歉年的依据。往年立春大多数都在正月里,而这一年的立春在腊月里,而且正好“六九”第一天是立春。让人更没想到的是“六九”头一天晚上还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不仅家家的房顶上和院子里都是厚厚的雪,小麦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被,让渴望有个好年景的庄稼人兴奋不已。

李文翰一大早就起来了,打扫完院子里的雪,又把大街上的雪全扫了扫,然后挑着水桶拎着扫帚出了村。

到了村外一看,一望无边的田野一片白茫茫,柔和明媚的阳光无声无息地洒满大地,到处都静悄悄暖融融的;高远瓦蓝的天空,一丝白云也没有;空气格外清新,并带有一丝凉意,只要轻轻地吸一口,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沁人心脾和神清气爽;树枝上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白雪,就像盛开的梨花、槐花一样晶莹剔透,轻轻地一碰就落一地。

李文翰望着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仿佛看见了一片一片丰收的庄稼,激动和喜悦—下子涌上了他的心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不仅是打春,还是‘六九’的第一天,春打‘六九’头吃喝不用愁,又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雪,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几只喜鹊从远处飞来,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在树林之间,扑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寻找着落脚的地方。李文翰从憧憬中醒来,把水井四周打扫干净后,打了两桶水就急急忙忙地往回走。

打春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一年的开始,按照老习惯这一天都要吃“春面”或者“春饼”。赵金芳不仅烙了一大摞春饼,炒了一大盘子香椿芽鸡蛋,还精心地擀了满满一盆子面条。一家人坐好后,给每个人都盛了一大碗面条。

“今天打春,咱既吃打春面也吃春饼和香椿芽,在新的一年里,咱家的日子就像春天一样有生气、像面条一样长远、像香椿芽一样一年比一年香!都可劲儿吃,吃得越多越好,管保明年都身强力壮!”赵金芳说。

腊月二十八,李文翰领着四个儿子去给祖父祖母、父母上坟,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到了坟地,李文翰在父母的坟前摆好供品,放了一挂鞭炮和几个二踢脚,一边烧纸钱一边说,爹、娘!过年了,孩儿和您孙子给您送钱来啦。今年收成不错,大人孩子也都安康,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请您不要惦记着!希望爹和娘也欢欢喜喜地过一个新年。烧完纸钱,和儿子给父母磕了三个头,然后又到祖父、祖母的坟上烧了几刀纸,给儿子讲了讲家史及祖坟上几座石碑的来历和故事才回家。

等李文翰回到家,赵金芳已经把上供的菜都做好了,李文翰把家谱挂上后,放好上供的菜,又给祖宗磕了三个头。

按照传统习俗,真正的“年”是每年腊月的最后一天,人们都称之为年三十,比正月初一还重要。这一天,家家从早晨开始就不断地放鞭炮以示庆祝。中午饭更是格外讲究,不仅有馒头、年糕、油炸的食品,而且鸡、鸭、鱼、肉各式各样的菜也都十分齐全。既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美满幸福,又寓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三十这天,李文翰和儿子贴完对联后用草木灰在院子中央画了一个很大的圆圈,在中间放了一把谷子然后扣上了一个碗,借以预示明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然后,在院子里竖起了一根高高的杆子,把自制的大红灯笼挂在了杆子上。最后在大门洞子里放了几盏小油灯。李天明也兴致勃勃地把和弟弟一起扎的几盏小灯笼挂在了槐树上。

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李家人坐在桌子旁一边吃年饭一边高高兴兴地唠嗑。十几年了,李家终于过上了一个丰盛幸福的年,令人称赞羡慕的年。

日头刚刚落山,李文翰和儿子就把屋里、院子里、大门洞子里和树上的灯笼全都点亮了,屋里屋外灯火通明充满了喜庆。

天上似乎和人间一样也在过年,天空格外高远明亮,星星也似乎比往日多,密密麻麻的满天都是,个个都忽闪忽闪地眨着眼睛,似乎要和人间共享这美好的除夕之夜。

半夜一过就是新的一年了。新的一年的头一顿饭,不仅要吃饺子而且家家都想成为第一个迎来新年的人家,半夜时分一到,就抢先吃饺子放鞭炮。李家早早地就把饺子包好了,还不到半夜就煮饺子。

“听动静各家都还没吃饺子,今年咱就抢先吃饺子迎接新年!文翰,快出去放鞭炮迎新年!”李老太太兴致勃勃,就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代。

李文翰拿着鞭炮和礼花来到院子里,先放了一挂鞭炮,然后就放起礼花来。李天明一个接一个地放着钻天猴,一时间,天上地上都五彩缤纷,把整个院子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二柱、三柱、四柱都高兴的又蹦又跳。

“文翰家,咱们家有好几年没这么高兴啦!唉,这些年虽然很苦,可娘也通过苦日子明白了不少事理,人一生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只要不怕不灰心,一咬牙也就挺过去了,就重新站起来!”李老太太感慨万分。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他们是人咱也是人,俺就不信赶不上他们,不信过不上好日子!娘,放心吧,从今往后,咱们家就一天天好起来了,用不了两年,咱就能撵上他们!”

饺子煮好了以后,按照老习惯,吃饺子前得给长辈拜年磕头。按照规矩,先要给年长的磕头,然后按顺序往下排。李文翰夫妇给母亲可玩头后,李天明哥四个一起分别给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磕了一个头,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都笑容满面地给每人一个小红包。五柱虽然没有磕头,也照样有一份。

李天明接过小红包瞅了瞅,又把小红包交给了李老太太,让李老太太替他保管着。

“好!奶奶替你放着。等你长大了,好给你娶媳妇!”

“奶奶,俺不娶媳妇!”李天明毕竟还不到成年,不懂得奶奶的心思。

“傻孩子,你不娶媳妇奶奶咋抱重孙子啊!等你们都娶了媳妇,给奶奶生一大帮重孙子和重孙女,到那时候,奶奶就是咱城关村最有福气的人了!”李老太太异常开心。

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好后,李文翰给母亲倒了一盅酒。

“娘,您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了,俺和孩子他娘一起敬您一杯酒!”

“头几年别说喝酒,连一顿像样的饺子都吃不上,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了,娘也喝一杯,你们也喝一杯,祝愿咱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

李老太太和李文翰夫妇都喝了一杯。

那时候有个习俗,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在里面放几个铜钱,目的一是为了取乐子,借以让人们多吃饺子,二是为了吉利和喜庆。

“饺子里有钱,谁要是能吃着钱,不仅一年都平平安安事事顺心,将来还大富大贵!”李老太太对孙子说。

哥四个一听都争先恐后地吃起来。李天明和二柱首先吃出了铜钱。

“奶奶您看,俺吃到铜钱了!”

“好!俺大孙子和二孙子都有福!”

三柱和四柱一看两个哥哥都吃到钱了急得不得了,就一个接一个地吃起来,恨不得一口就把一盘子饺子都吃了,大有不吃出铜钱不罢休的架势。

“慢慢吃,你俩也都有福,肯定能吃着铜钱!”

李老太太的话音刚落,三柱和四柱也吃到钱了,高兴的手舞足蹈。

“奶奶,您看,俺也吃到钱了!”

“好!好!俺孙子个个都有福!”

虽然只是个带有美好意愿的习俗,但是,李老太太还是像个孩子一样高兴的不得了。

李老太太兄妹四个,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二哥去世早,娘家除了大哥大嫂,还有一大帮侄子侄女。正月初三,虽然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可是,李老太太一来年龄大了,二来父母早就不在了,所以,回不回娘家已经无所谓了,加上前几年日子过得很艰难,不顺心的事又很多,所以一直没有回去过。现在日子好了,李老太太打算回娘家看看。为了让母亲体体面面和高高兴兴地回趟娘家,李文翰早就把母亲回娘家所需要的东西预备好了。

初三早上,李老太太临走的时候对李天明说,到了赵家庄别忘了替奶奶向你姥爷和姥娘问好,李天明说记住了。赵金芳对李老太太说,如果俺舅家方便的话,您愿意多住些日子就多住些日子,不用惦记家。李文翰把母亲送回舅舅家后才和妻子去赵家庄。

这天也是赵家最忙的一天,赵老太太一大早就里里外外地忙着给外孙们准备吃的和玩的东西,忙得脚打后脑勺。不一会儿大闺女、二闺女就先后来了。过了一会儿,赵老太太一看三闺女还没有来着急了。

“大丫头二丫头都来了,就差三丫头了,三丫头咋还没到啊,要不…你到村头上看看去?”赵老太太对赵老汉说。

“俺估摸着这会儿正在半路上呢,用不多大会儿就到了。”赵老汉不紧不慢地说。

“你打年轻这个样,现在老了还是这个样!跟你过了大半辈子了,从来没看见你着急过!”赵老太太白了赵老汉一眼。

“家里外头就那么点事,早点晚点有啥大不了的!你着什么急啊,净操些没用的心不说,还絮叨起来就没完没了,你能不能改改瞎操心的脾气!”

忽然飞来两只喜鹊,落在枣树上喳喳地叫个不停。

“娘,您看喜鹊报信来了,俺三妹妹他们快到了!”二嫂对婆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