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五世纪初期,战场上出现了更小型的手持火炮,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从而,bn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n。
而且,工匠们在新式火枪的枪膛内装进了一种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
但是,这种武器只有在近距离,乱枪齐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在日本战场上小放异彩的“火绳枪rbs终于出现。
最初的火绳枪的点火机构是一个简单的呈“”型的弯钩,其一端固定在枪托一侧,另一端夹着一根缓燃的火绳。
火绳是经过硝酸钾或其它化学药物处理的麻绳捻成的,到了后期,也有用火棉纤维素硝酸酯拉成丝与浸过蓖麻油的麻绳捻在一起,b地区甚至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弹丸采用铁或者铅做成,一般来说,因为铅软且易变形,所以在装填时和命中目标时,都有相当的好处,否则的话,装填弹丸时,需将铁弹丸放到膛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铁弹进膛,非常的浪费时间。火绳枪发射时,可用手指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引燃点,继续点燃发射药。
这样,射手可以一边瞄准一边推火绳点火。火绳枪使用了滑膛技术。
不过,由于其是前膛单发填装,且弹丸与推进药分装,所以其射速非常之慢,大约为30秒一发,而且是经过训练的高级火枪手。
再者,暴露在外的火绳非常容易被风吹灭或者雨浇灭,射击非常容易失败,枪手还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绳,所以射击失败之后的重新射击也非常的麻烦。
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火折子直接去点火的问题被圆满解决,西欧的工匠们在枪的后部增加了一个由扳机所带动的小火炬,这个小火炬在战斗的时候一直燃烧着,当需要开枪的时候,就扣动扳机使小火炬向前运动,接触到前面插着的火绳,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团揉成,上面燃烧着的火不易熄灭。这样一来,火绳枪手在射击失败之后就不必再重新打火折子,射击起来方便了许多。
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至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毫米,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至0米,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s”火枪于1500年前后诞生于德国纽伦宝地区的螺旋式线膛的扳机击发火绳枪,也称“bn”,由于内刻的膛线有效的加强了枪的准确度,枪管的长度也有所提高,能对n受力后的运动进行较好的导引,也就是说,其最大射程有所提高,到达了200米之多!而且,这种火绳枪还具备了由准星和照门组成的瞄准装置,所以,准确度大大提高。总之,可谓是枪界一大革命也。
不过,很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线膛火绳枪并没有能够广泛的被采用,只有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三个比较强大的邦国把它正式装备了部队,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内这三个邦国能够充分压制汉诺威等小国,以及“威慑“意大利,法兰西等大国的原因之一。
不过很显然,这种线膛式火绳枪并没有传入日本,直到以后的燧发枪诞生,日本才进行了火枪的换代。
之后,火枪技术又在两个领域中不断的发生着革命,一是击发技术,另一则是n技术。前者的发展,先是在16世纪后期,欧洲发明了一种“火种点火”的方式。
技术原理是,在一个小管里放一个“火种”或一节短火绳,枪手只是在用枪时才点燃火种,不至于因枪上都带一条点燃的火绳而在夜间暴露目标。
“火种”式火绳枪就是后来隧发枪的先驱。而燧发枪则在不久后的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
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n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
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枪口,用木鎯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
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n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如果说燧发枪的出现标志着纯机械式点火时代技术的结束,那么随之而来的b式点火技术就是瞬间点火时代的开始。
首先进行b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福希斯的苏格兰牧师。
福希斯开始用的是器皿装雷汞粉。后来把雷汞粉铺在两张纸之间。在进一步制作了纸卷“火帽”,这种发明大大加快了n的发射速度。
10年,法国机械工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1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
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这样一来,击发枪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纪,n击发枪也诞生了。
其最早出现在140年,是德国人德莱赛发明的,故又称为德莱赛n击发枪。
其技术特征是,n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
这种武器首先由普鲁士军队装备,在普鲁士的三次王国统一战争中,其大放异彩,令丹奥法三国骑兵闻枪色变。与击发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是装弹技术的发展。
在1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军标准配备的是着名的n前膛装药的滑膛燧石火枪,并非英军上尉派垂克佛格森于1776年就发明成功的后膛装弹n,该“佛格森”后膛装弹n是佛格森上尉在参加英军镇压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在美国的前膛装药的肯塔基式线膛来福火绳枪的基础之上研制成功的。
英军曾生产了100支这种新枪,装备了由他本人率领的一支百人队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六发,但因他本人战死,这种枪一直到153年也没有在英军中推广。
李中华最想要研制出的,就是这一种枪,虽然说后面的制松技术更好,但以大唐现在的能力,是不可是制造出这么精良的枪。
在文武百官的眼中,现在制作出来的这一批枪,似乎威力很大,但李中华却并不满意。
不过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什么事情都要经历长时间慢慢的发展,李中华只能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尽快的提升制作n的技术。
不过现在试验成功的枪,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杀伤力了,可以生产一批这样的枪,装备到军队中,用于实战了。
这枪好不好用?威力如何,只有到战场上,才能够发挥出来,也才是检验的最好办法。
想到几天之前才刚刚收到的奏报,靺鞨人竟然这么快的速度,就从东北各民族的混战中崛起了,是时候准备出手,制止靺鞨人的势力发展了。